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筏子》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docVIP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筏子》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筏子》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PAGE PAGE 6用心 爱心 专心2 筏子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对“黄河的主人”们的赞美之情。2.感受艄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的品质。理解艄公形象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在这一形象中寄寓的道理。3.理解本篇把描写、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有机结合的表达特色,体会本篇散文全方位使用衬托和对比手法的表达特色。4.积累词汇,学习应用。重点难点:重点:品味、学习反衬、对比的构思方式和表达,品味表达效果。难点:体会作者在黄河艄公形象中所寄托的主题思想。媒体准备:投影设备(视频、音频等)、黄河壶口图片或视频材料、歌曲《黄河大合唱》磁带或光盘。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要求:1.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2.朗读全文,体会本篇的感情;3.搜集有关黄河的古代诗词、歌词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示例。(播放《黄河大合唱》歌曲,营造气氛,让学生感受汹涌澎湃的气势。)黄河,是古老的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黄河,孕育了我们五千年的灿烂文化;黄河,更以那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铸造了我们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黄河,也给了中华儿女不尽的思考,无边的遐想。李白曾经对着黄河发出这样的赞美之词:“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王之涣也在《凉州词》中这样歌咏:“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北朝民歌《木兰辞》也有一段这样的描写:“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是的,在古代,黄河经常是与苍凉、战争结合在一起;现代,则是我们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的象征。“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激励了多少优秀儿女投身抗日救国的浪潮。今天,生活在幸福的社会的我们,就来学习袁鹰的文章《筏子》,去看看他笔下的黄河大水车、羊皮筏子、“黄河的主人”们,去领略那滔滔不绝的黄河所孕育的精神吧!同学们收集了哪些有关黄河的诗词?请大声念出来,在全班交流一下。(学生交流搜集的材料,并检查搜集情况)二、背景介绍。本文写于1961年,正是我们的国家的“困难时期”——“三年自然灾害”。造成“困难时期”的原因,除了自然灾害,也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1958年,“大跃进”的狂热,“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狂热,使我们的生产不讲科学,光靠干劲,造成了浮夸风,造成了对国家经济的严重打击。在本文中作者强调“勇敢和智慧,镇定和机智”,是有针对性的。补充介绍:羊皮筏子是一种特殊的摆渡工具。皮筏子古称“革船”,是一种原始而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大约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用羊皮筏子送人渡河、运载货物这种交通方式,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境内的黄河沿岸,以兰州一带为最多。三、作者简介。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留春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秋水》等。袁鹰散文作品善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句、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四、检查预习(投影)。(一)给加点的字注音:规模( )浊浪( )心悸 ( ) 相称 ( ) 似的( )篙子( )吞噬( )湍急( )浏览( )化险为夷( )如履平地( )(二)选词填空:1.黄河滚滚。即使这儿只是上游,还没有具有 的规模,但它那 、浊浪排空的气概,完全足以使人胆惊心悸。A万马奔腾 B一泻千里2.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 了。A吞噬 B吞没 C打翻五、引导朗读全篇,整体感知本篇的思想感情。(一)正音。(二)组织学生讨论本文的思想感情。(学情预测:与上一篇课文《长江》相比,本篇的主题思想和感情的把握有一定难度。学生的认识可能会停留在“羊皮筏子”上,或者停留在“对黄河的赞美”上,不能深入。因此,教师应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注意从全文的角度来把握,尤其是从课文的议论性的语句上来窥见本文的写作主旨。)(三)教师明确:本文主要赞美了征服自然的人类,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也赞美了黄河的雄浑气势和自然的伟力。(板书:思想感情——赞美黄河的主人)六、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本文的语言风格,初步体会多种表达方式有机结合的表达特色,以及全方位使用对比和衬托手法的写作特色。(一)学生交流自己感受到的语言方面的体会。(学情预测:对语言特色,学生的认识往往会比较习惯地停留在修辞手法、词语使用等方面。例如本文的用词就比较有气势。这些是学生认识语言特色的基础,可以作为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的起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全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等方面加以思考。)(二)教师明

文档评论(0)

135****604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