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虚、痰、瘀、毒论治老年心病心律失常探析.docVIP

从虚、痰、瘀、毒论治老年心病心律失常探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虚、痰、瘀、毒论治老年心病心律失常探析

从虚、痰、瘀、毒论治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探析   摘要:“虚、痰、瘀、毒”是心悸发病的重要因素,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属中医“心悸”、“怔忡”的范畴,尚与“胸痹”、“心痛”等有所关联。历代医家多认为病机总属本虚标实,以心之气血阴阳亏虚为本,痰浊、瘀血及体内痰瘀蕴蓄日久所化之毒为标,治疗当以扶正补虚、温阳化痰、益气活血、标本兼治之法可获良效。 中国论文网 /6/viewhtm  关键词:心悸;心律失常;虚;瘀;痰;毒;治法   中图分类号:R25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6)09-0015-04   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老年人数量呈上升趋势。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老年人脂质代谢能力随年龄增大而逐渐退化[1],体内血脂水平增高,血管弹性降低,血管内皮上形成斑块附着而导致冠状动脉出现粥样硬化性病理改变,使冠脉管腔狭窄或堵塞,心肌缺血、缺氧而发为冠心病。当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未能得到及时干预,便会对心脏传导系统产生影响,常表现为心肌细胞除极、复极和电传导异常,易形成异位兴奋灶或微折返而出现心律失常。严重的心律失常可损害心脏的泵血功能,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属于冠心病的高危并发症之一。目前治疗本病的抗心律失常药多为化学合成药,其拥有明显疗效的同时也存在严重的毒副作用。介入治疗诸如射频消融、起搏器、除颤器等均属有创方法且费用昂贵,病人难以接受,极大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2]。为了更有效的改善老年人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近现代中医学者不断探索与完善治疗本病的相关措施,并为中医药治疗该病提供了许多新思路。   祖国医学认为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属中医“心悸”、“怔忡”的范畴,尚与“胸痹”、“心痛”等有所关联。历代医家对心悸论述颇多,认为病机总属本虚标实,以心之气血阴阳亏虚为本,痰浊、瘀血及体内痰瘀蕴蓄日久所化之毒为标,治疗当以扶正补虚、温阳化痰、益气活血、标本兼治之法。笔者通过深入研究老年人病理、生理特点以及长期的临床观察,认为气虚血少,阴阳失调是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的内在发病基础;痰浊、瘀血则是其主要病理因素;而患病日久,迁延不愈所致痰瘀蓄积致毒亦能损伤心气心阴,邪毒日久不去,瘀滞于内,心脉不利,发为心悸,故从“虚、痰、瘀、毒”论治可收良效。   1“虚”是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的内在发病基础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五十岁,肝气始衰……六十岁,心气始衰……七十岁,脾气虚……八十岁,肺气衰……九十岁,肾气焦……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气衰”。可见,人体机能随着年龄增大而衰退,逐渐出现元气亏虚、脏腑失养、卫气不固、体虚易病,故人至老年,先有气虚。《黄帝内经》曾载:“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意为气能生血,气与血有相互促进资生的关系。老年人气血两虚,易出现全身各脏腑功能衰退,正常传化过程受阻甚或紊乱的现象。这一改变是老年人容易发生多种疾病的内在原因,而“脏腑虚”中与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关系最为密切的,当属心、肝、脾、肾四脏之虚。其中,心主血亦藏神,正如《丹溪心法?惊悸怔忡》指出“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不守,此惊悸之所肇端也。”心血虚所致的心脉失养为心悸发生的主要原因。肝为将军之官,主疏泄,为气血调节之枢纽,古有“气血为病多责之与肝”之说。早有《古今医统大全》提出,“治惊悸有从肝胆一经,肝出之谋虑,游魂散守,恶动而惊,……或嗜欲繁冗,思想无穷,则心神耗散,而心君不宁,此其所以有从肝胆出治也”。其表明肝协助心主血脉,其疏泄太过与不及皆可致脉律紊乱。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亦能统血,运化不及则气血生化乏源导致气血亏虚,心脉失养而作心悸。肾为阴阳之根,与心水火相容,阴阳相济,肾之阴精可助阳化血,肾之元阳可辅心通阳。若元阳虚衰而心火不旺,则水凌心气而惊悸怔忡;阴精下竭而心火炽烈,则虚热忧心而怔忡心烦。   可见,老年人气血亏虚致机体失养、阴阳失衡,尤其是心、肝、脾、肾虚,使心血不盈、心脉失养或气虚不能行血,使血行不畅而致瘀进而造成心脉瘀阻,如未能及时治疗,均有可能演变成为心悸。正如《医方难辨大成》指出:“人身清阳之道,果得顺正流行之乐,毫无逆滞壅塞之患,则气自充实,不致有空乏馁败之殃;神自完固,不致有虚怯惊惕之祸”   2“痰”与“瘀”是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主要病理因素21痰浊与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证治汇补》有云:“痰迷于心,为心痛惊悸怔忡恍惚”、“心血一虚,神气失守,神去则舍空,舍空则郁而停痰,痰居心位,此惊悸之所以肇端也。”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溪在《丹溪心法?惊悸怔忡》将心悸责之虚与痰。痰浊作为心悸的主要病理因素,其产生主要与心、脾、胃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