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他希望栽下10万棵树.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此生,他希望栽下10万棵树

此生,他希望栽下100万棵树   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的西南岸,有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民。从1986年起,他一个人、一辆车、一把铁锹、一捆树苗,带领家人和乡亲们在南昌市南昌县南新乡的堤岸、乡道两旁植树60余万株。他先后荣获“全国绿化奖章”、“全国绿化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中国论文网 /4/viewhtm  他叫徐高柳,今年63岁,是南昌县南新乡爱民村一位普通的农村党员。   做生意辛苦赚来的钱用于种树   “我要在有生之年,种上100万棵树。”在采访徐高柳的路上记者注意到,徐高柳右手和右脚有些颤抖,他告诉记者,因为常年辛苦劳作植树,2010年8月11日他不幸中风,导致现在手脚有些不听使唤。但是即便这样,徐高柳也没有停止植树造林,6年多来还继续种树10多万棵。   每天,当地乡亲们都会看到徐高柳到堤岸、村道树林旁看树护树,给树拔拔野草,夯夯土。   上世纪80年代初,徐高柳在南昌市开餐馆,生意不错,几年下来赚了点积蓄。回老家盖房子时,乡亲们羡慕地说:“高柳,还是你好啊,离开了乡下到城里做生意也发了财。我们还在这里靠天吃饭,怕旱怕涝,你瞧最近这路毁了,渠垮了,河塘也淤塞了。”当时,徐高柳想了很久,种树,种树,防风固土,迫在眉睫,便决定回家种树。   可是,种树并不是简单地拿把铁锹去挖个坑、浇桶水的事情,从种到管护得花很多很多的钱。徐高柳做出这样的决定,当时遇到的阻力可不小,首先是爱人姜连英不同意把做生意辛苦赚来的钱用于种树。“还好,乡下女人都厚道,她闹了几天看我决心已下,劝不了也就不闹了。”徐高柳憨厚地告诉记者。   作为鄱阳湖畔的一个平原大县,南昌县93%的国土面积为赣抚冲积平原,千百年来,种粮一直是这里的优良传统,而谈起种树,许多人骨子里没有这个意识。有人说他丢掉城里的生意来乡下种树,是个傻子。这着实让徐高柳郁闷了许久。   徐高柳说:“其实我也没什么特别的目的,就是觉得种树能改变环境。后来自己去省林业厅问了专家才知道,树木可以保持水土不流失,他们管这个叫生态环保。专家告诉我南新乡这个地方适合种植耐涝的水杉、池杉两种树。”   1986年春天,徐高柳在家门口试种了300多株水杉、池杉,长势良好。   种树不单要花钱,技术更关键。徐高柳把江西农业大学的教授请来进行实地考察,根据滨湖地区的特点,种植下了水杉、池杉。   1989年2月,徐高柳与爱民村委会签订了第一份在2公里水渠堤岸、村道上种树的合同。合同规定,由村委会提供土地,徐高柳自筹资金解决苗木、请劳力挖穴、种植和管护的费用。合同期20年,收益按3:7分成。当年3月,徐高柳就和家人一起种植水杉、池杉1万多株。   南新乡地处鄱阳湖畔,常有洪涝灾害发生。有时,鄱阳湖发大水,一涨就是一两个月,刚种下的树被水浸泡的时间久了,洪水一退许多树苗都死了。“高柳对那死去的小树是补种了一次又一次,可真难为高柳了。”今年72岁的原爱民村小学退休校长徐玉明深有感慨地对记者说。   种树,一种就是30多年   每年植树节前夕,徐高柳都会到爱民小学去和小学生们讲爱护树木的事。“高柳爷爷种树很辛苦,我们上下学都不会去毁坏道路两旁的小树。”爱民小学六年级学生徐智慧告诉记者。   徐高柳意识到,要让乡亲们理解支持自己种树,就要讲实惠。所以,他从修路开始着手,树种到哪里,路就修到哪里。到如今,徐高柳种下的树横跨了大半个南新乡,面积达60平方公里。   在一条长6公里的路渠两边都种有20多公分水杉、池杉的村道上,记者随机采访了正在路旁田里除草的南新乡爱民村3小组今年71岁的蒋夏生老人。蒋夏生说:“徐高柳种树的确是为乡亲们做了件大好事。道路两旁的树长大了表面上看似乎会影响水稻的收成,但是有了良好的防护林对涵养水分、留住以害虫为食的益鸟至关重要,据村里人初步核算,有防护林的良田,每亩年产粮要比其他田地多100来斤,乡亲们都还是挺支持他的。”   徐高柳种树,一种就是30多年。先后与乡村签订了12份种树合同,徐高柳年年种植不止,绿化了一条条的堤岸和村道。   因为平原种树与山地种树不同,平原植树地域面积大,分布零散,并且还要防范牛、猪之类的动物破坏,三分种、七分管,管理是金,光是护林员就请了18个、抚育员3个,由徐高柳给他们每月发工资。护林员大多是村里的一些热爱公益事业的老党员、退休回乡的干部职工,工资也就是象征性的每月给个三、四百元。而抚育工则是干活的强劳力,每个月要三千多元。“农闲时节我就到这里来上工,我的主要工作是砍除池杉、水杉、湿地松树间的杂灌,干一天得160元工资。”抚育员徐小平告诉记者。   在这30多年1万多个日子里,徐高柳为了种树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在远多于其他田间劳作村民的风吹日晒雨淋中,63岁的他看上去比同龄人苍老得多。   种树既是我的爱好,   也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