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在外头飞驰而过,戴爷影院光亮不息.docVIP

半个世纪在外头飞驰而过,戴爷影院光亮不息.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半个世纪在外头飞驰而过,戴爷影院光亮不息

半个世纪在外头飞驰而过,戴爷影院光亮不息   戴锦华女士在电影院里做的两件事看起来矛盾重重:训练自己极专业的观影头脑,找到能让自己彻底忘掉专业的好电影。   成为电影研究者30年后,第二件事变得越来越可遇而不可求。她搜索记忆,国产电影里符合“能忘掉专业的好电影”标准的只有两部:《红高粱》和《阳光灿烂的日子》。“《阳光灿烂的日子》结尾游泳池那段儿,自恋之情溢出屏幕,我一下子被打出来了。”   作为中国最负盛名的电影批评者,戴锦华同时是北京大学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早年一部少作《镜与世俗神话:影片精读18例》,至今影响不衰;她的课堂,人山人海。担任的是北大比较文学所教授,电影却是心之所系,“文学研究是业余兴趣”。课间爱点燃烟卷,大荧幕里外,谈天说地,犀利霸气;若穿上西装,比男士更有风度。学生们冠以爱称:戴爷。   戴爷个子1米8,裹在一件超大风衣里,大步走进中国电影资料馆放映厅。这是某个11年内,她的居心地所在。32年前,她在这里“狂恋上电影”,开始用专业方法训练自己眼睛和头脑。“所谓专业观影,就是你要一直把背后藏起来的摄影机给找出来,恢复出来。够累的。”   一支微光笔是当时的重要武器。头几年,她在黑暗里做大量看片笔记,“最早拿大白纸划,经常连自己也不认识”,这支在黑暗里射出微光的笔,国外才有,是当时最渴望的礼物。   戴爷在镜头前坐定,不忘用学术语言调侃摄影师:“你们这是伪造历史啊”。这个布满红色海绵座椅,内饰如科幻太空舱的放映厅,与她记忆中的朴素模样相去甚远。   真实历史是,1982年至1993年,她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得以方便出入电影资料馆,在这里大量吞吐影片,甚至在某一年里看了200多部片子。她按电影史的线索看下来,从默片时代的《诗人之血》、《一条安达鲁狗》,一路看到法国新浪潮、欧洲作者电影。伯格曼、费里尼、安东尼奥尼、戈达尔,大师一个一个进入视野。看完《奇遇》《野草莓》和《八又二分之一》,她有一种“对所有人喊叫的冲动”:“我找到了‘我的’电影。”走出资料馆时,常常夜深了,“只剩很少的公共汽车,街道上完全没人了”。   这个安静的居心地之外,戴爷当年有一处更热闹的“电影院”:北京电影学院放映厅。上世纪80年代,第五代导演还未踏出校门,第四代导演已经纷纷出作品,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新片一旦完成,导演要带着还未送审的原版拷贝,请母校检阅。“第四代、第五代导演登场时,完全没有市场意识,国家固定投资,统购统销。两个时代的相遇,造就了这批电影。导演们更重视的是专业评价,而不是市场。”   “那真是在北影观影的黄金时代”,戴锦华由此见证了什么是“专业起哄”。   “95%的片子会被起哄。”三四百人的放映厅,上面放着片子,下面一片敲椅子,跺地板。“但凡有烂俗套的手法、偷懒的桥段,一切都会引起大伙儿各种各样专业性的起哄。大家喊着‘摇摇摇’,‘变变变’,预告下一个陈旧的镜头。等到下一分钟,这镜头果然开始摇,大家就更开心了。”有一次,戴爷中途走出放映厅,发现正放映的影片导演站在门外,“浑身哆嗦,面无人色”。在北影放映厅看国产电影,近乎狂欢。   有一次则很例外。戴锦华清楚记得,1983年,摄影师张艺谋带着《一个和八个》的工作拷贝来放映,那是“第五代导演第一次集体创作的作品”。影片开始,无伴奏女声吟唱《太行山上》,一个长镜头进,“全场被震慑住,非常非常安静”。结尾,“小姑娘落到日本兵手里,被包围了。囚犯里有一个瘦烟鬼,之前表现得非常下流,总想调戏小姑娘,可这时候,他看着她,手里只剩一颗子弹。”放映厅里的观众看到了之后观众再也见不到的一幕:瘦烟鬼瞄准小姑娘,子弹打在了她的背上――这个结尾,在送审时遇到一条规矩:自己人不能杀自己人。后来修改成“瘦烟鬼有充足的子弹,啪啪啪把鬼子都打死了。最后一老一小,背着很多支枪,迎向夕阳”。   影片结束,全场静默,“大概没多久,但我感觉过去好久好久”,突然掌声雷动。戴爷激动得“欲哭无泪”:“我们自己也能拍出这样的电影了。”   在电影院里,也有“痛到不能自已”的经历。中国电影资料馆放映的杨德昌电影专题,那是1990年,看的是《青梅竹马》。当屏幕里的人说出“结婚不是万灵丹,美国也不是万灵丹”时,戴锦华在黑暗的电影院里痛哭,“哭到不知该怎么走出去见人。”   《青梅竹马》与戴锦华当时的个人境遇交缠在一起,像一个残酷的预言。“80年代,你参与营造的所有梦都破了,突然间没有任何依凭。周围的朋友死走逃亡,我反反复复地想,出国吧,找人嫁了吧。但那部电影,宣判这两种都不是出路。”   出国被戴锦华否决了。德国哲学家阿多诺的话让她读到“五内俱焚”:“没有比移民知识分子更悲惨的命运了”。朋友纷纷跨过国境线,“出去一个,我们很快就不了解他了。再派一个人去看看他出什么事儿了,很快,这个人也不了解了。”戴锦华把这种经历称为“冰箱效应”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