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拾荒密码圆财富梦, 乡愁馆传承民俗文化
拾荒密码圆财富梦, 造乡愁馆传承民俗文化
“破烂王”夫妻打拼获百万财富
中国论文网 /6/viewhtm
20年前,武汉新洲凤凰寨村18岁的余红梅找舅舅借了几万元,开起了蜂窝煤店。她个子小巧、长相秀气,但胆识气魄却不输男人。她的童年很苦,妈妈在她不满7岁时去世,留下姊妹5人,她是老大,上到初一就不得不辍学给人当保姆。主人家的女儿与她同年同月同日生,吃穿用像个公主,而她只能穿着破旧寒酸的衣服躲在厨房里。这一切深深地刺痛了幼年的她,一个念头在她脑海里扎下了根:一定要奋斗,努力过上和那个女孩一样的生活!后来她做过财务,养过家禽,打过工……到18岁时,她已经在社会上历练了四五年,她想自己出来开店。
于是,余红梅借钱开了一家煤店,正是在这家店里,她认识了小伙子胡习周。20出头的胡习周高大魁梧,诚恳能干,两个年轻人在朝夕相处中相爱了,但余父了解到胡习周小学没毕业,家里是凤凰村最穷的一户人家,而且还有一个疯娘时,强烈反对女儿嫁给他。余红梅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坚定,胡习周也跪在余父面前苦苦哀求。父亲撂下一句话:“我不拦着你,但有你哭的时候。”
1998年,20岁的余红梅结婚了。没有婚戒,没有风光的婚礼,甚至没有父亲的祝福。婚后不久,余父出了车祸,肇事司机逃走,家里的顶梁柱一下子塌了,夫妻两人既要照顾父亲,又要照顾4个年幼的妹妹和神志不清的婆婆,欠下了1万多元外债,一时陷入窘境。
一次,余红梅在外婆家住,村里来了个收破烂的老人,外婆随口说:“拾荒不要本,一年多少能赚几个钱的。”儿子出生3个月后,余红梅咬咬牙,和丈夫走上了拾荒之路。怕见到熟人,他们先到邻村去捡。“第一天卖了27元钱,我给孩子买了两条裤子,一袋洗衣粉,还有一点青菜。”
但日子一久,乡亲们还是知道了,大家指指点点:“老人捡破烂不稀奇,一个新媳妇儿怎么也捡起了破烂啊?”胡习周心疼不让她去。余红梅不以为意:“我只知道爸爸等着我,妹妹们等着我,儿子也等着我,我现在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多捡垃圾换到钱。”胡习周眼里含着泪:“小梅,我欠你100万。”
那时他们推着小车,拉网式地把周边走遍了,每天回到家脚肿得鞋都脱不下来。可是无论多累,胡习周发现妻子每晚都在灯下画着什么,他凑近一看,余红梅说:“这是我的‘拾荒密电码’。这些竖线都是我们去过的地方,数字是我标注的时间。垃圾生长是有周期的,一个小村子的周期是3个月,3个月之内不要重复去。打了‘×’的地方不要再去,村子稀一天走不了两家。农民下苗的时候,会有尼龙袋,瓜农收西瓜,会有编织袋。夏季有袋子,冬季有薄膜……”妻子说得头头是道,胡习周佩服极了。
很快村里的妇女也效仿起来,一位村民说:“余红梅确实厉害,她说去哪里捡,哪里就一定有垃圾。”凤凰村的拾荒人开始跟着夫妻俩,余红梅就把大家组织起来,成立了一支拾荒队,那是后来公司的前身。靠拾荒,两人很快还清了欠债,还有了小小的积蓄。
2006年,一次,夫妻俩在家准备把捡回的旧木桶当柴烧,无意中被山东收古董的客商刘总看见,他说:“这种木桶,你们供货给我,每个5元,有多少我收多少。”余红梅意识到这是极好的商机,她和丈夫商量:“捡垃圾不是长远之计,咱们拿出积蓄和刘总合作吧。”丈夫点头:“我没读过什么书,你是大当家的,我听你的。”余红梅欣慰,丈夫总是这样满心地信任自己、支持自己,当初真没看错。
夫妻俩开始给山东客商供货,一干就是几年。由余红梅发展出来的60多人的拾荒小分队专门为她提供旧木桶,一年最多能卖出七八万个桶,收入几十万元。
胡习周说:“他们收这么多桶,看来这桶一定很值钱。”余红梅也一直在琢磨这事。一次她跟着货车去结账,发现了玄机,原来他们把桶收去后,经过打磨、加工制成工艺品出口,价格能翻几十倍。余红梅和丈夫思考能不能自己做出口贸易呢?
2010年,夫妻俩注册成立了一家公司,拥有了自己的出口贸易权。小作坊成了大厂房,公司整合了原来的拾荒队伍,难登大雅之堂的木桶摇身一变,成为了外国人眼中的时尚“宝贝”。几年时间,他们甩掉了“破烂王”的帽子,成了身家数百万的老板。
财富激增,心中家园却流失
夫妻俩为收购木桶生意,长期深入边远深山,也会接触些其他老物件,都一并收购。一次,一个收购商看中余红梅花5元钱收到的一个笔筒,余红梅大方拱手相送,没想到收购商以2万多元的价格转手,原来笔筒是用名贵的黄花梨木制成的。当然也有鱼目混珠的事,买到假货只好认栽。后来,他们又寻得一个年代久远的鱼盆,花2000元收到,以1万元卖出去。沾沾自喜没两天,就听到一个让他们倍受打击的消息,收购商以40万元的价格转手了。
这次失算让两人一夜无眠,胡习周叹气:“唉,咱到底是农民,有眼不识金镶玉。”余红梅说:“咱们去学习!我就不信认不清它们。”余红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