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件出土西汉青铜鍪保护修复
一件出土西汉青铜鍪保护修复
[摘要]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大致分为三阶段:一是形成期,距今4500~4000年;二是鼎盛期,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1600余年;三是衰变期,指战国末期到秦汉时期,青铜器已逐步被铁器取代,不仅数量大减,而且其主要用途、构造特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故而现今留存于世的青铜文物的保护状况也随着它们的制造时代、出土环境、现存环境及保存方法有着明显的不同。本文介绍的保护修复对象为2009年在甘肃省考古研究所保护修复完成的一件西汉时期的青铜鍪。
[关键词]青铜器文化;青铜鍪;保护修复
[中图分类号]G2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4-0132-02
一、 文物基本信息
此件文物出土于甘肃省成县尖川墓地,位于成县沙坝镇尖川村东约1公里的山坡上,当地农民平整梯田时发现。2003年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抢救性考察、发掘,发掘西汉早期墓葬10座,出土随葬品300余件(组)和大量的车马饰件。尖川墓地随葬品的种类有漆器、陶器、铁器和青铜器。陶器主要是罐和壶;铁器主要有锛、矛之类的生产工具和兵器;青铜器以车马饰件最多,另有鼎、?、鍪、剑、戈、蒜头壶等。这批文物的出土为研究西汉的历史、文化及其自然环境等,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
(一)器物介绍
此件器物为西汉青铜鍪(见图1),文物编号为2003.C.J.M8:14,口径11.6厘米,腹径15厘米,通高14.4厘米,重量为693.5克。
哆口,圆唇,鼓腹,圜底,腹上颈间有一辫索纹环耳 ,器身有一贯穿周身平行环耳的范缝,并有多处补铸痕迹,应为实用器,现收藏在甘肃省考古研究所。
(二)病害表述
器身略有变形,距口沿1.3厘米有两个不规则残洞,直径分别为0.5厘米、0.15厘米,表面覆盖有大面积的硬结物和草木灰垢;腹中部及下部有8处二次补铸痕迹,最大的长8厘米、宽4.5厘米,最小的长1厘米、宽0.7厘米,并有一处不规则残洞长1厘米,补铸部位表面有大面积硬结物及少量层状堆积;器身及底部多处布有铸造垫片痕迹;器物内壁布满硬结物、土垢,接近底部有一个长7厘米、宽6厘米的椭圆形浅绿色锈蚀区,病害照片如图2~5。
二、 器物科学检测分析
(一)X探伤测试
通过肉眼观察,发现该件器物除了补铸及孔洞之外,其土垢及草木灰垢下的基体还是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的,为进一步了解其铸造特点和肉眼不能观察到的病变现象,我们使用了X探伤检测手段,其测试参数为电流5毫安,电压 110千伏,曝光时间为30秒。
由X光照片可以清楚发现该件器物的范缝、补铸的痕迹和大量的不规则垫片。有不规则孔洞,补铸边缘有裂缝且基体较薄说明其铸造工艺并不讲究。由表面观察及X光照片显示其范缝为重叠与环耳方向的一条直线,由此判断此件器物应为对称两半模合并而成。
(二)氯离子定性测试
我们通过硝酸银滴定测试法定性判断锈蚀层中氯离子的存在。此件器物我们对不同锈蚀表现的部位选择6处进行采样,用稀硝酸稀释后,采用1%硝酸银溶液进行滴定测试,取一空白试样与检测试样进行对比,检测结果如下:
由测试结果我们发现1号样酸化过滤后溶液呈黄色滴定后无沉淀,判断溶液中含有铁离子;4、5号样滴定后发现有轻微浑浊,为进一步证实检测结果,又重新对上述两个采样点取样测试,结果两处都没有明显变化,由此判断首次测试有微量氯离子存在可能为该两处样品表面土垢中的。
(三)表面合金成分检测分析
为了解器物基体与补铸部位的差异,对其表面做了成分测试,检测设备为便携式X射线荧光能谱仪,检测结果如下:
由此测试结果可以看出,此件器物由铜锡铅三元合金组成,其中所含铁元素也与之前硝酸银滴定出现的黄色溶液相吻合。
三、保护修复过程
(一)原始资料采集
首先要将文物基本信息进行详细记录,包括器物编号、来源、年代、质地、尺寸、重量、保存现状(器物本身、存放环境)、时代背景(包括修复前的照片、器形文字描述、病害文字描述、病害图、出土状况)等信息都要做详细的记录。
(二)保护修复技术路线
根据原始资料以及后期的科学检测结果,我们尽量做到最少干预、可识别、可逆性、历史价值和陈展效果相互权衡的原则。为此件器物制定了修复路线,包括清理、补缺、缓蚀、封护、随色几个步骤。
清理,是为了除去器物表面的土垢、灰烬及硬结物等,先使用牙签、手术刀片等工具将大块的结层较厚的部分去除,然后使用棉签蘸无水乙醇擦拭。此件器物本体并没有有害锈蚀,所以操作中尽量保留原来的锈蚀色层,保留其历史价值。
补缺,此件器物缺失的部分是一些形状可知的孔洞,不会因为人为的假象产生对器物本体的改造,故而决定将其补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