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结合部失地农民困境与出路.docVIP

城乡结合部失地农民困境与出路.doc

此“经济”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城乡结合部失地农民困境与出路

城乡结合部失地农民困境与出路   【摘要】:失地农民已成为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一个影响广泛的社会问题。本文以衡阳市雁峰区湘江乡高兴村的失地农民为例,侧重对城乡结合部失地农民的生存困境进行分析,并针对困境提出了解决的路径,以期为和谐稳定地推进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提供智力支持。   【关键词】城镇化失地农民困境      Abstract:Landless peasants has become a widespread social problem in the process of the rapid urbanization of china. This paper takes Happy Village peasants in Xiangjiang Yanfeng Hengyang for example, analysis the survival plight of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landless peasants, and proposed the solution path, in order to provide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the urbanization of China.      Key word: urbanization, landless peasants, survival plight         一、研究背景   (一)问题缘起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城市发展驶入快车道,城市化速度是同期世界城市化平均速度的两倍,形成了中国城市发展的奇迹。但这一疾步前行的华丽魅影背后是大量农村集体土地被征收,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成为身份尴尬的失地农民。   据中国社科院《2011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失地农民总数已达4000万―5000万人左右,且每年仍以约300万人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30年时将增至1.1亿人左右。据专家保守估计,现存的失地农民中完全失去土地、没有工作的至少在1000万人以上,占失地农民总数的20%。有抽样调查显示,有60%的失地农民生活困难,没有因失地影响基本生活的只占30%;有81%的失地农民对未来生活担忧,其中担忧养老的占72.8%、经济来源的占63%、医疗的占52.6%。另据有关部门统计显示,近几年的农民上访中,有60%与土地有关,其中30%又跟征地有关。   (二)个案介绍   高兴村地处雁峰区湘江乡东南部,东临黄白路,南接塑田村,西靠76329部队,北邻衡阳师范学院老校区。全村原有土地面积3000多亩,经多次征地拆迁后,现有土地450余亩;居民971户,2659人。   改革开放初期,高兴村人利用区位优势,发展集体经济,强势崛起,有村办企业11个,驻区单位40多个,享有“衡阳第一村”的美誉。后因管理不善等诸多原因,自上世纪90年代末,村集体经济开始迅速凋零,现仅存3家村办企业,大量门面等集体资产变卖抵债。   自2000年以来,随“南外环路”、“南郊大道”、“蒸湘南路”等市级重点建设项目的推进,该村的征地拆迁工作达到了历史高峰,村里大量农户失去土地,现村民人均土地占有量仅0.17亩,属于典型的失地农民。这些失地农民在获得补偿热钱的同时,也面临着“经济生存边缘化、社会保障尴尬化、身份认同模糊化”的困境。      二、失地农民面临的现实困境   经济生存边缘化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失去土地,对于农民来说,意味着失去了维持家庭可持续生计的重要来源。因此,要切实保障失地农民被征地后的基本生活,根本出路在于帮助他们解决再就业的问题,实现从务农、兼农向非农转换。   从高兴村的调研情况来看,该村失地农民虽基本实现了再就业,但是就业状态不尽如人意,边缘化现象明显。据村干部介绍,村民的日常收入主要靠房租、打工和养殖。全村现有劳动力700余人,到村办企业上班的不到200人;到外打工或灵活就业的200余人,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业、建筑装饰业、餐饮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仍以种植、养殖为生,发展庭院经济的不到100人,并且随着土地的日益减少而减少;还有100人左右在市区或附近摆摊设点,做点糊口的小生意;另还有少数人赋闲在家,无事可做。总体来说,该村农民从事的职业在整个城市中属于中等偏下,且不稳定。   这一方面是由于技能及文化程度受限,只能寻找一些对技能要求较低的体力活,这在中老年的失地农民中表现尤为突出。另一方面由于信息及资源受限,部分农民虽仍想从事种植、养殖行业,但苦于没有资本和相关场地出租等信息,无法发挥自己的农业特长,陷入求职困境。   与有限收入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日益增长的生活成本。据某村民介绍,以前有地的时候,可以家里的地种着,挣点口粮和小菜,不用愁吃,自己在外打份工,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