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我国汽车产业管理体制经验问题与改革目标.docVIP

我国汽车产业管理体制经验问题与改革目标.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国汽车产业管理体制经验问题与改革目标

我国汽车产业管理体制的经验、问题与改革目标   一部新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我国汽车产业政府管理体制演变的历史。通过对新中国汽车产业政府管理体制的轨迹追溯与经验总结,消除影响我国汽车产业快速、健康成长中的制度性障碍,这对于今后一个时期的汽车产业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汽车产业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   自1956年中国生产出第一辆国产解放牌载货汽车以来,我国汽车产业管理体制改革大致经历了如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6~1965年),即“工业托拉斯”与集中生产阶段。1964年国家成立了中国汽车工业公司,成为当时全国13个公司(“工业托拉斯”)之一,行使“政企合一”式的行业管理职能,管理手段包括了生产经营计划、项目投资、物资分配、人事管理等等。   第二阶段(1966~1980年),即分散布局与条块分割的初步形成阶段。全国26个省区市和10多个部门建立了汽车总装厂,有的省份多达8~9个汽车总装厂。这一时期是新增汽车企业最快最多的时期(见表1)。汽车行业管理职能由第一机械工业部汽车总局行使。投资决策权和计划权分散到各个地方和部门,条块分割的格局最终形成。 表1  历年按产品分的生产企业数    单位:个   资料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年鉴》1983年,第139~140页。   第三阶段(1981~1987年),即中汽公司的成立与“三级管理”体制的形成阶段。1981年12月31日,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汽车工业公司”(简称中汽公司),实行总公司化的行业管理模式,中汽公司负责行业规划与计划编制、项目审批、技术引进等,同时负责管理7个联营公司和13个直属企业。   第四阶段(1987~1992年),即中国汽车工业联合会的短暂探索和中汽总公司的回归阶段。1987年5月29日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汽车工业联合会”(简称“中汽联”),取消中国汽车工业公司,由机电部归口管理。行业管理开始由计划编制和项目审批向放权搞活、协调服务方向转变。由于中汽联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效果,1990年2月23日,国务院批准组建“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中汽总公司),机电部授予其全行业管理职能。管理手段仍然以项目审批和下发文件为主。   第五阶段(1993年至今),即政企职能分离模式的最终确立阶段。1993年,国务院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将原授权给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的汽车行业管理职能收归新组建的机械工业部,中汽总公司成为具有控股公司性质的经济实体,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挂靠机械工业部。机械工业部于当年12月组建成立了汽车工业司,行使汽车行业管理职能。1998年国务院实行机构改革,将原机械工业部撤销,组建国家机械工业局,行使全国汽车行业宏观管理职能。2001年2月,机械工业局撤销,汽车行业的宏观管理职能并入国家经贸委有关司局。   二、我国汽车产业政府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上讲,迄今为止的我国汽车产业管理体制仍存在很多问题。如果以管理效果衡量,它并不成功,主要表现在:   第一,尽管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汽车工业经济指标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但距离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还有很大差距。汽车工业对于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相当有限,特别是当我国面临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的困境时,无法从汽车工业这里找到突破口;汽车工业对于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也不显著,国内主要汽车厂的技术、设备、甚至原材料(如车身钢板),很大一部分还要依靠进口;汽车工业还没有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第二,尽管从产量上讲,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九位的汽车大国,但是却找不出充分的理由证明我国是一个汽车工业强国。目前国内的定点轿车生产企业无一例外地是合资合作企业,除红旗轿车外,我们还没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中重型载货车和摩托车,除了价格优势外,质量和性能与发达汽车工业大国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汽车零部件工业较整车更为“散、乱、差”;我国不仅与发达汽车工业大国拉大了距离,而且也被同时起步的巴西、西班牙、韩国等后起汽车工业国家甩在了后面。   第三,政府始终没有找到能够实现其政策目标的有效途径。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汽车工业管理体制的变动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政府多年来为改变汽车工业“散、乱、差”局面,在管理模式和政策上进行了多次大幅度调整,但一直没有取得明显效果。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多年来没有出现根本性改观。这表明政府实际上还没有找到实现其管理目标与管理手段的结合点,中央政府实际上没有太多的控制力。   造成我国汽车工业管理体制低效的原因是,每一阶段的改革模式都存在内生性的功能障碍。具体体现在:   (一)行政审批机制长期僭越市场机制   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汽车工业是为数不多的政府长期实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