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差半车麦秸》_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7课《差半车麦秸》_课件

差半车麦秸 姚雪垠 作者简介: 姚雪垠,现、当代作家。原名姚冠三,河南邓县人。幼时家贫,读书不多,曾被土匪队伍抓走,在土匪队伍中生活100天,这成为他自传体小说《长夜》的素材。1929年考入河南大学法学院预科,开始以“雪垠”的笔名发表小说。后又刻苦自学,广泛阅读中国历史和古典文学作品。抗战爆发后的1938年发表了短篇小说《差半车麦秸》。他的代表有:报告文学集《四月交响曲》,短篇小说集《M站》《差半车麦秸》,中篇小说《重逢》,长篇小说《戎马恋》,其最著名的作品是5卷本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 给下列生字注音 秸 蹿 喷嚏 擤 搔 坷垃 噎气 哽咽 瘪 吱吁吁 舐 瞟 谄媚 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A、主人公出场前,游击队员用绰号打趣,引出对主人公的回忆。 B、介绍“差半车麦秸”的身世、身份。 C、 “差半车麦秸”在同志们的帮助下,逐渐改掉了坏习惯,思想不断进步。 D、“差半车麦秸”在伏击敌运输车的战斗中,英勇战斗,光荣负伤。 讨论思考一 你认为“差半车麦秸”是个怎样的人?请各小组推荐组员发言,要求用前后联系的观点和发展辩证的观点分析这个人物。 导读提示一 鲁迅说过: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有真进步。那么,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在怎样的时刻才能显现出他的进步和伟大呢?我说,这就是灾难与不幸。灾难与不幸,确实给一个民族带来了厄运,甚至是灭顶之灾,但与此同时,它往往又能促使一个民族更快地成长,而一个民族的成熟与伟大,又是与这个民族的一个个成员的变化成长分不开的。“差半车麦秸”,一个朴实、善良的农民,与千千万万的中国农民一样,在我们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里,即八年抗战中,实现了自己性格的变化,人生的飞跃,这是我们读了课文之后总的感受。那么,“差半车麦秸”是在怎样的背景之下,如何走过这段路程,实现了性格的飞跃的呢? 导读提示二 分析人物的基本方法: 1、从情节中去分析,尤其要看在情节的发展中,人物的性格有没有变。 2、从描写人物的主要方法(如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方面去分析。 导读提示三 可以分下列几步进行: 1、分角色朗读有关课文内容。 2、重点分析课文第四部分人物动作、语言等描写。 3、各抒己见,小组形成统一的观点后请一个同学给大家谈谈。 人物形象的性格分析 疑难解答 不会。这正是作者塑造人物成功的地方,真实地描写农民的形象,实事求是塑造人物性格转变和成长的过程,正表明了伟大的民族战争或者说一个民族灾难的作用,它影响人、锻炼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环境造人。因此,分析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变化是不能脱离环境的。当然,话又要说回来,也正是他们思想的觉醒与性格的变化,才促使了我们民族的成熟与伟大,促成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这正如鲁迅所说的“民魂”的发扬,促成了中国的进步。及时捕捉萌芽状态中的民族新性格,塑造了“差半车麦秸”这个典型形象,这是作者在中国文学创作上的贡献。 讨论思考二: 主人公出场前,先写游击队员们用“差半车麦秸”打趣,再写队员们对主人公的印象,这样写有何好处? 从情节结构上,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急于读下去。这里也可以作者在构思这篇文章时的良苦用心。 从刻画人物的角度看,这是一种侧面描写人物的方法。 讨论思考三: 这篇小说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抓住了一些细节来加以刻画,看看有哪些细节?请找出来。谈谈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结合课后练习四) 细节知识 所谓细节描写,就是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语言、动作、行动、肖像、心理以及周围环境和自然景物的逼真、细腻、具体、生动的描写。概括起来,细节描写分为情态细节和生活细节两大类。人物描写中的细节属情态细节。 细节举隅一 动作细节: “噙着小烟袋” ——鲜明的北方农民特征。 2.擤鼻涕后往鞋尖上抹;吃完饭用手指甲剔牙 ——非常符合人物身份,表现其陋习。 细节举隅二 动作、神情、语言细节: “从地里捏起来一小块坷垃,用大拇指和食指把坷垃捻碎,然后把头垂下去轻轻地点几点,喃喃地说道‘这地是一脚踩出油的好地……” ——传神地写出了主人公对土地痴迷般的热爱,这只能是世代以土地为生的农民才会有的动作、神情、语言。 细节举隅三 神态心理细节: “差半车麦秸”同“我”谈话时,眼睛不断向墙角的油灯瞟着。当“我”装着睡熟时,他“默默地坐了半天,不时向灯光瞟一眼,又向我瞟一眼,神情越发不安起来。最后他偷偷站起来向灯光走去,但只走了两步,就折回头走出了屋子…… ——描写十分传神,写出了他看着夜晚灯火通明十分心疼但又不敢吹熄灯火的心理表现得活灵活现。 小结:本文细节描写的作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ranfan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