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中国古代愚孝出现原因
浅析中国古代愚孝出现原因 摘要:孝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特色之一,孝观念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倍受推崇而世代相传。在其流传的过程中,由于思想家的曲解和统治者有侧重的宣扬,孝观念受到了严重扭曲,内涵产生异化,演变为“愚孝”。愚孝迎合了统治者的需求,误导了人们的思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以马列主义理论为指导,以辩证的态度审视传统孝道,对其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判断,批判继承。 关键词:孝 愚孝 二十四孝 批判继承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1 一、孝与愚孝的区别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中国古代社会,“孝”是上至天子、下至庶民所共同遵循的一项行为准则和伦理规范。时至当今,我们也倡导弘扬中华孝道,构建和谐社会。什么是孝呢?《说文解字》中:“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①《尔雅释训》也对其解释:“善事父母为孝”。康殷在《文字源流浅说》中分析为:“‘子’用头承老人行走。”这就是说子女对父母爱敬、善养的行为就可称之为孝,这是子女对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孝现象出现于原始社会时期。儒家在继承原始社会孝观念的基础上完善了孝道理论,提出“父慈子孝”的主张。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的《孝经》提出“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②的观点,使孝跃出家庭伦理的苑囿,融入政治生活,扩展为社会规范。为巩固封建统治,维护统治秩序,历代君主多推崇儒家孝道观,期望以伦理道德教育为政治服务,达到“以孝劝忠”的目的。统治者甚至以法律手段强化孝道,使其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工具。为迎合统治者的需求,历代思想家也对儒家孝道观进行加工、引申,使之更好地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历经一代又一代思想家的阐述、深化和统治者有所侧重地倡导、宣扬,儒家孝道被篡改利用,不断扭曲,内涵出现了异化,最终被推向极端,成为愚孝。 何谓“愚孝”?愚孝就是盲目不清、失去理智的孝。与谨慎、理智的智孝相比,愚孝就是专制化、绝对化、迷信化的代名词。如信奉“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的观念,侍奉父母,不论对错、曲直,绝对顺从;相信做出“至苦至奇之事”才是孝敬父母,竞相以割股疗亲、杀子奉母、随父同死等等野蛮、残忍的举动行孝道。在统治者的宣扬下,愚孝被普遍视为美德,并在社会上产生相互攀比的现象。 二、愚孝产生的原因 我国古代愚孝扭曲人性,甚至日甚一日、泛滥成灾,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何在?笔者对中国古代愚孝出现的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 1、古代思想家对儒家孝道思想曲解的结果 春秋时期产生了儒家“孝”观念,孔孟孝论中父与子是“父慈子孝”的对等关系。西汉大儒董仲舒提出“三纲”理论,使“父慈子孝”的对等关系绝对化,曲解了儒家的孝道理论。在封建统治者的推波助澜下,“父为子纲”逐步被涂上神学色彩,之后历朝历代思想家对三纲的释义加强了其神圣化的趋势。至宋代二程朱熹提出“理学”思想,将孝道提升至“天理”的高度,提倡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此时的父子关系已经由孔子所倡导的的“父慈子孝”发展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父叫子死,子不得不死”的愚孝思想。经过二程、朱熹等古代思想家的演绎和阐述,孝的内涵被严重扭曲、异化。而异化的封建孝道思想迎合了统治者的治国理念,在统治者的倡导之下,愚孝思想转化为实际行动,以至“至苦至奇”的愚孝行为触目皆是。 2、历代统治者对孝道篡改利用的结果 以“导民以孝,则天下顺”③为导向,为达到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实现以孝劝忠的目的,统治者高度重视、大力倡导孝道。 随着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到了封建社会后期逐步建立起以“三纲五常”为准则的统治秩序。孝道逐步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稳定社会秩序的工具。尤其是统治者对孝道的篡改利用,使孝的内涵发生质变、逐步异化为愚孝。 统治者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出发,极力倡导“冠冕百行莫大于孝”《宋史孝义传》的思想。孝道思想在统治者的篡改利用下产生了愚孝,甚至将愚孝当做教材向人们灌输。如《二十四孝》的晋人王祥卧冰求鲤,郭巨埋儿等。在中央集权高度集中的封建社会,统治者对愚孝的大力倡导和宣扬,使之形成了政策性导向,误导人们信奉愚孝、践行愚孝,于是“至苦至奇”的愚孝现象在社会上出现了。 3、神异灵验的孝感传说对孝子的误导的结果 古代封建社会迷信思想盛行,《孝经感应章》直截了当地宣传了迷信思想:“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④无限的夸大了孝的作用,必然对人的行为产生误导。江西凤?t书院的学规记载“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如此方尽得孝弟分量,何莫非爱敬之心所由推暨也。”⑤与《孝经》一脉相承,向人们传达行孝悌之道便可与神明相通的迂腐思想。广为流传的《二十四孝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