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写触动心灵人和事上
写触动心灵人和事(上)
话题导入:
生活中有许多人、事、物总会在不经意间拨动我们原本平静的心弦:当我们还在因母亲的责难之辞而耿耿于怀时,却发现母亲已无视自己满脸的怨气端来了一碗热气腾腾的汤面;当我们的目光在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上徘徊时,我们想到的是自己父亲经年辛劳过后,写满岁月痕迹的脸。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获取成功时的那份欣喜,还是遭遇挫折时的那种失落,或是偶遇知己的怦然心动,都是多么令人难忘……
如果能够将这些难以言传的心理活动,绘声绘色地描写出来,文章会是多么感人啊!那么如何才能逼真地再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呢?其实,最为简单的方法是用细腻的笔墨再现人物的情思。
技法梳理:
一、有一颗善感的心
“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创作的源头活水。要写出感人的文章,就要有一颗敏感的心,要细致观察生活,细致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努力使自己的心丰富、细腻起来。写作时,更要认真体味生活。如果漠视生活,对生活的认识肤浅,那么写出来的文章则千篇一律。因此,我们要善于避开人们共同的感受,抓住与众不同的感受来写。
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材料的选择
1.“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切入口要“小”。在写作时,不一定要写大人物、大事件,生活中的平凡人、平凡事,只要我们感受独到,同样可以写出好文章。
2.“命运不会屈辱说真话的人”――材料要“真”。感情往往寄托在一定的事情中,要想写好触动心灵的人和事,首先事情一定要“真”。只有材料真实自然,情感才能被认可。当然,文章中的真,并不是客观描绘,真实记录,而是经过提炼、升华的真实,是一种艺术上的真,是“一种生活中的可能”。
3.“庭院深深深几许”――着眼于“深”。要深入挖掘材料本身的意义,并把这种意义表达给读者,以期引起一种感情上的共鸣。
三、没有感情也就不存在真正的艺术:语言细腻,抒发真情
语言是情感传送的纽带,真正好的语言,应该是字字含情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动作,都可能是一种情感使然。所以在写作中,我们一定要选取最能体现人物情感或性格特点的语言,将其对自然,对亲人,对友人的那份真实的感情表达出来。
四、善用心理描写,展示内心
心理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这种描写方式,能够直接深入人物心灵,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具体写作过程中,可以通过内心独白的方式,将人物心灵深处的自我充分展示出来,让真挚的情感酣畅淋漓地倾诉;还可以借助意识流手法,通过思维的不断延展来营造想象的空间,以意识的流动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种手法也有助于揭示人物最自然的心灵趋向。
五、精微展现细节
也许是生命中花开的细节,也许就是一个眼神,也许就是一件最浪漫的事……让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搜索这一个个动人的瞬间,并用精细的笔墨描绘出来。因为细腻逼真的细节描写,曲折动人的情节设计,辅以生动详尽的叙述,定会拨动读者的心弦,引起心灵共鸣,从而赢得读者的青睐。
总之,只要善于观察、思考,你会发现家庭、学校、社会以至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都会给我们的心灵带来许许多多触动。只有心灵受到触动,真挚的感情才会很自然地在我们的笔下流露出来。否则,勉强为之,一定写不出好文章。
学以致用: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父亲是那盏灯
□郭旭峰
父亲晚上9点多打电话来,说整个居民区只有他家没电,电热毯打不开,有点冷。我还在乡下,一时半会儿回不去,忙对父亲说赶紧拨打供电抢修电话,给人家说清楚地址。一会儿,父亲电话又打回来,有点懊恼地说,电话里一个女的只管自己说,也不让他说一句,让我再打过去问问。
我陡然生出一种紧迫的痛,心里酸酸的难过。那是自动服务,按照提示音就可以转到人工服务。也不能怪他,和母亲一样,他们的老年手机平时只是接打几个儿女和亲戚朋友的电话,哪打过曲里拐弯的语音提示电话呢。放下电话,我猛然意识到父亲竟会如此之快地老去,而自己也已步入中年。
父亲上世纪60年代初从郏县高中毕业后去漯河师范读书,思想活跃,喜欢新生事物,郊游野炊、唱歌跳舞,在学校结识母亲,一起给“老大哥”前苏联的同龄学生相互写信,一点也不比现在的年轻人差,是那个年代的天之骄子。后来结婚成家,父母陆续添置了当时少见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电视机、洗衣机、沙发等,现在不算什么,那个年代却很时髦,是令人羡慕的“潮”事件,特别是那辆永久牌自行车,常常被亲戚朋友借去娶亲办事,电视机也曾被老家的三叔搬过去看了些日子,风光无限。刚改革开放那阵儿,各行业兴起外语热,父亲和母亲一样学起了英语,至今我仍清楚地记起他们忘我地背读单词,以至于蒸馍锅的锅底也因水干烧烂,蒸馍成了烤馍。
我的印象中,父亲精力充沛,目光灼灼,永远都是挺直的腰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