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境创设低效问题探析_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境创设低效问题探析 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二部小学教研室 刘天华 语文阅读教学情境的创设,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设计和使用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本内涵与表达特点,提高教学效率,品味语言美、人文美、精神美,促进学生心理机能的全面和谐发展。现在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上创设情境的做法已经非常普遍,其中不乏优秀的设计。然而笔者通过课堂教学观察发现,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于教学情境问题还缺乏全面深入的理性思考,虽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和物力,却未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甚至是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导致了课堂教学的低效率。以下将对一些从教学现场发现的问题进行剖析,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情境创设目的不明 案例1:一位老师讲《再见了,亲人》(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一课,伴随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老师说:“同学们,当年志愿军战士就是唱着这首歌踏上了朝鲜的土地,在那里,他们和朝鲜人们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再见了,亲人》。” 课下,我曾询问这位老师,为什么要创设这样的情境?他的回答:“现在不是倡导在课堂上要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吗?为了在课的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于是我就选择了与文章内容有关的录像(音乐)。”看来,这位老师把情境当成了装点课堂的手段,当成了让学生饱耳福、饱眼福的工具。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教学情境激发兴趣的问题。在课堂上,有价值的学习兴趣具有固着化的特点,也就是说,它是与特定的学习内容结合在一起的,表现为有强烈的探究新知,深入学习的欲望。这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在充分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匠心独运地创设与教材意蕴相符合的情境,这样产生的兴趣具有明确的指向,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泛化的或是与文本无关联的情境可能会吸引学生的注意,但它达不到促进学习的作用,有时甚至起反作用。就如案例1中老师选择的豪迈激昂的音乐与文中所表达的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基调不吻合,创设的情境与文本相剥离,非但不能带学生入境,反而成了学生情感体验的干扰因素。 其次,激发兴趣并非创设情境的全部目的。创设情境可以增强形象的真实感,引起学生对文中人、事、物、景的关注;创设情境可以通过所感受的形象从整体上感知文本语言风格,从细节上品味词句的精妙,加深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创设情境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创设情境可以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搭设梯度,建构新知。总而言之,创设情境是为了有效地完成语文教学在认知、教育、发展诸方面的任务,促使儿童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 由此看来,创设情境的目的虽是多角度,多侧面的,但依境生情、据境解文、借境会意、因境悟道,都与文本的理解与感悟紧密相连,认识到这一点,老师们就会深想一层,多走一步,让创设情境物尽其用。 二、情境创设内容不精 案例2:《永生的眼睛》(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一课,为了提升孩子们的情感认识,老师找来了大量相关资料,邓小平、戴安娜、张英瑜、吴翼飞……有伟人、有平常人,有出生仅100天的孩子,他们都在死后捐献了自己的角膜。老师所选择的事例很具有代表性,画面很感人,讲解词很煽情,朗诵很投入,看起来学生也是沉浸其中,可是,偷偷看看时间,5分钟过去了! 以上案例反映出了老师们在创设情境时又一个常见问题──找到了与文本链接的情境创设点,甚至也选择了比较适宜的形式,然而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情境的创设缺乏精心的设计。为此,在设计教学情境时要注意下列四点。 其一,设计要精巧。针对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老师们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情境,有的老师寥寥数言,学生即身临其境,积极投入;有的老师激情澎湃,学生却不解风情,无动于衷。成功的老师必是洞察了学生的心理特点,选取了新颖角度,通过巧妙的设计,触动了学生心底里最敏感的神经,感于目,会于心。 其二,设计要精炼。创设情境本身并不是教学的终极目的,它是用来促成学生与文本对话,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教材语言的一种手段,因此一定要注意用时的经济,力争把用于情境描述或展现的时间压缩到最少,否则如案例2所描述的耗时过多,必然挤占了学生潜心会文的时间,是得不偿失的。 其三,设计要精细。用于创设情境的每一幅图景,每一首曲子,每一句话语,每一件实物必须反复斟酌,是否与文本的内容合辙?是否会引起歧义?特别是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事先一定要做细致的调试,否则一旦课堂上出现不能正常播放的意外,学生的情绪会受到极大影响,教学的“情意场”就被破坏了。 其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