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原野中原罪意识.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析原野中原罪意识

试析《原野》中“原罪”意识   摘要:“原罪观”是基督教的一项根本教义,它是指人类生而俱来的、洗脱不掉的“罪行”。曹禺是一位深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作家,他的《原野》中也因此大量渗透着基督教的原罪意识。在作品中,原罪体现在了复仇、迷失和诱惑三个方面,它化身为“原野”,无时无刻不在考量着作品中每个人的内心,评判着他们的生与死。   关键词:《原野》;复仇;迷羊;诱惑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1   复仇   基督教原罪观念认为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因违背了上帝的意愿偷食禁果而造了罪,此罪一直传至亚当的所有后代,成为人类一切罪恶和灾祸的根由。所谓“原罪”,简单来说即是背弃上帝之罪,它“产生于人的自由,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它都是人类无法摆脱的命运。”   《原野》所表现的主题是仇虎对焦阎王的复仇。十年前,焦阎王在利欲熏心之下出卖了朋友,逼死仇虎之父、将仇虎的妹妹卖到妓院、将原本应该成为仇虎妻子的花金子抢去当了儿媳,仇虎本人也被当作土匪关进监狱受尽苦难。10年之后,被折磨的不成人形的仇虎千辛万苦越狱回来进行“正义性的”复仇,然而当初的始作俑者焦阎王早已去世,焦家只剩下一个瞎子老太婆,善良的焦大星和襁褓中的小黑子。伴随着焦阎王的死,仇虎的复仇之箭失去了靶子,但是他并没有停止复仇的脚步,他杀死了自己儿时的玩伴焦大星,间接害死了无辜的小黑子,最后带着花金子逃进了黑森林中,却频频出现幻觉,最后逃不出自己内心的谴责,吞枪自尽。   曹禺是一位深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作家,长期以来,他一直在苦苦思索人世间诸多罪恶从何而来,但是却没能找到一个合理的答案,因此不自觉中转而去接受基督教的原罪观,并试图用文学的方式给这个命题做一个合理的解释。在《原野》中,促成仇虎复仇失败、走向毁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作者又为何要进行如此狠心的情节设置呢?对于这个问题,最合理的解释即是他逃不出“原罪”的命运:因为自身带有原罪,并且又不能虔诚忏悔,继续作恶,那么最终的结局只能是走向灭亡。仇虎并不相信上帝的存在(在文本中的形象是“天”),即使是复仇之后出现了种种幻想、恐惧,他仍然不相信上帝的审判,丝毫没有悔改的念头。剧本第三幕第四景中,仇虎和金子迷失在黑森林中,有过这样的对话:   焦花氏 (喃喃地)怎么走?(忽然走到白杨树下,跪下)哦,天啊,可怜可怜我们吧,再露一会儿月亮吧、再施舍给我们一点点儿的亮吧!(哀恳地)哦, 就一会儿,一小会儿,天,可怜可怜我们这一对走投无路――   仇 虎 (暴声)金子,你求什么?你求什么?天,天,天,什么天?(暴躁地 乱动着两手)没有,没有,没有!我恨这个天,我恨这个天。你别求它,叫你别求它!   上帝将亚当、夏娃逐出伊甸园,将他们驱逐到一个充满罪恶的现实世界中,让他们连同他们的后代一起接受惩罚与磨难的考验,目的就是要让人类对自己的放纵行为深刻地反省,这也是人类重返伊甸园的先决条件和唯一途径。仇虎不相信天,要做自己的主宰,他背弃了上帝,放弃忏悔,也就必将逃不出上天的审判,即使在人们看来他复仇的动机是多么的“合理”,其结局都必将是走向自我毁灭。作为基督精神的传播者,曹禺曾经说过:“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仿佛是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时常不是自己来主宰着”。这无疑可以看作是对仇虎结局命运的最好说明。   迷羊   关于《原野》中所蕴含的“原罪”观,还有一个重要的情节可以作为证明,那就是剧本中反复出现的“迷羊”意象。   “羊”在基督教文化中是一个具有相当复杂意蕴的意象。《路加福音》第15章第4节载:“你们中间,谁有一百只羊失去一只,不把这九十九只撇在旷野,去找那失去的羊,直到找着呢?”《马太福音》则如此记载:“一个人若有一百只羊,一只走迷了路,你们的意思如何。他岂不撇下这九十九只,往山里去找那只迷路的羊吗。”(太18:12)“若是找着了,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为这一只羊欢喜,比为那没有迷路的九十九只欢喜还大呢。”(太18:13) “耶稣说,你们中间谁有一只羊,当安息日掉在坑里,不把他抓住拉上来呢。”(太12:11)   在上帝看来,人有着原罪,就像那迷了路的羔羊,如果不虔诚悔过,就会永远的迷失。这里包含着一种“迷路――回归”的情节模式,体现着基督教“原罪――救赎”的思想。在《原野》剧本中,我们惊奇的发现每当情节矛盾达到一种尖锐的程度,罪恶即将显现时,就会有“羊群”的登场――“羊群乱哄哄地奔踏过来,咩咩地哀叫”,就像在乞求人们消除心中的仇恨、放下手中的罪孽一样。这显然不是什么巧合,而是作者刻意的为之。剧本当中,无论是仇虎、花金子,还是常五、焦母,他们都是一群“迷失的羔羊”,他们深陷罪孽而不自知,正在一步一步走向毁灭。作为一个例外,身为牧羊人的白傻子,尽管他痴痴傻傻,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