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析唐代诗人项斯僧道诗
试析唐代诗人项斯僧道诗 摘 要:项斯的僧道诗是其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前人没有做过专门系统的研究,本文就项斯的僧道诗展开具体分析,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有所补充与创新。论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分析僧道诗的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内容:一是描写诗人与僧道之间的深厚友谊;二是描写诗人因孤单忧愁而与僧人为伴;三是赞扬僧道的坚毅虔诚;四是揭示与讽刺了佛道的虚伪。第二个部分是探究大量僧道诗背后的情感寄托,一是通过佛道寻求心灵的宁静;二是在揭露佛道的虚伪中隐含对社会的失望之情;三是由道家的虚无推及人生的虚无。 关键词:唐代;项斯;僧道诗 项斯,字子迁,号纯一,称元旺公,唐台州乐安(今浙江仙居)人,生卒年不详,是台州第一位进士,也是台州第一位走向全国的诗人。杨敬之曾赠以诗云:“几度见君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成语“逢人说项”由此而来)其名益彰。 《全唐诗》收录了项斯98首诗,其中涉及宗教的人和物的共计37首,占总诗歌的38.8%。其中提到表宗教的“僧”或“道”字的有30首(包括题目,下同),提到“寺”这一意象的有20首。由于宗教诗概念宽泛,如包含禅趣诗等,因此本文就其中的僧道诗展开具体的研究与分析,探究其背后的情感寄托,以及诗歌的文学价值,而前人对此的专门研究仍是一个空白。一、僧道诗内容分析 通过对僧道诗的内容梳理与分析,可知项斯平日与僧人、道士的交往十分频繁密切,而到寺庙中游走或居住更是他习以为常的活动。其写景诗中也常常会提到自己在山间行走,看见寺庙或遇到卖药之人,这些意象的出现都与诗人宗教思想有关。除了只一笔提及寺庙作为沿途景象的古诗以外,笔者对专门的僧道诗进行分类,发现就其内容而言,主要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描写诗人与僧道之间的深厚友谊。例如《落第后归觐喜逢僧再阳》诗云:“相逢须强笑,人世别离频。去晓长侵月,归乡动隔春。见僧心暂静,从俗事多屯。”诗人落第后在归乡的路途中遇到自己的故人再阳僧人,表现了喜悦之情。项斯诗歌中有法号的僧人只有两个,一个是元瑞,另一个就是再阳。一句“见僧心暂静,从俗事多屯”可以表现出两人的交情不浅,应是常在一起谈心排忧。 二是描写诗人因孤单忧愁而与僧人往来为伴。例如《落第后寄江南亲友》诗云:“古巷槐阴合,愁多昼掩扉。独存过江马,强拂看花衣。送客心先醉,寻僧夜不归。龙钟易惆怅,莫遣寄书稀。”诗人因落第而“愁多昼掩扉”,于是“寻僧夜不归”。诗人找僧侣作伴的经历在诗中还有很多,如《宿胡氏溪亭》:“寂寥犹欠伴,谁为报僧知。”《题令狐处士溪居》:“近来常夜坐,寂寞与僧齐。”《早春题湖上顾氏新居二首》:“劝酒客初醉,留茶僧未来。”《宿山寺》:“月明古寺客初到,风度闲门僧未归。”等等。从僧道诗中会发现,僧侣是诗人内心孤独寂寞亦或是苦闷忧愁时选择谈心倾诉的对象,是诗人卸下一切包袱真正回归自我的重要精神伴侣。他更愿意向这些僧侣们敞开自己的心扉,也期望能借此排除、消解心中的苦郁。 三是赞扬僧道的坚毅虔诚。例如《日东病僧》、《送僧归南岳》这两首诗就是赞扬僧人的虔诚向佛,坚韧毅力。前一首写的是一位僧人即便生病了,也“不言身后事,犹坐病中禅”,而“云水绝归路”和“已无乡土信”更是写出了僧侣一生守着寺庙,虔诚向佛的坚毅。后一首写诗人送一位僧人回归南岳,僧人是“心知衡岳路,不怕去人稀”,义无反顾地踏上归程,一句“有家从小别,是寺即言归”将僧侣的虔诚展露无遗。再如《送越僧元瑞》:“静中无伴侣,今亦独随缘。昨夜离空室,焚香净去船。”《送僧》:“从小即行脚,出家来至今。”《送苏处士归西山》:“守道安清世,无心换白衣。”等。 四是揭示与讽刺了佛道的虚伪。项斯的僧道诗中除了赞扬僧道的坚毅虔诚,也不乏揭露与抨击佛道的虚伪、世俗一面的作品。例如《送华阴隐者》诗云:“往往到城市,得非征药钱。世人空识面,弟子莫知年。自说能医死,相期更学仙。近来移住处,毛女旧峰前。”诗人一句“世人空识面,弟子莫知年”讽刺了世俗人的愚昧无知,也讽刺揭发了道士骗人伎俩。《题永忻寺影堂》诗云:“不遇修寺日,无钱入影堂。故来空礼拜,临去重添香。僧得名难近,灯传火已长。发心依止后,借住有邻房。”无钱的人进庙堂只能“空礼拜”,不能跟有名声的僧侣相见,可见僧侣的功利虚伪。 二、僧道诗背后的情感寄托 项斯的大量僧道诗题材诗的出现其背后寄托了诗人怎样的精神情感?在以科举取士的唐代,项斯虽然“自小诗名在”(《边州客舍》),却一直仕途坎坷,屡试不第,即便后来受张籍的赏识,但其“振儒衣”(《归家山行》)的宏伟志向也始终未能实现,在《鲤鱼》诗中他说自己“似龙鳞又足,只是欠登门”,直到会昌三年,项斯遇到杨敬之的喜爱与提携才在次年顺利登进士弟。因此在这怀才不遇的几十年期间,诗人不免苦闷忧愁,所以才选择隐居山林,参禅修道,广交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