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细读《论语》.doc
PAGE 2 PAGE 3 细读《论语》——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课程 讲师:干国祥《论语》细读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论语》课程”前期阅读资料本课讲师 干国祥 编辑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4.8)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 14.2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15.24)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4.15)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6.30)网师《论语》课程路径此课程须以这样的顺序逐一递进: 一、揣摩本文——即细读《论语》原文,注、诵、解三管齐下,但尽可能不带上“评注”。 我们采用的教材是李泽厚的《论语今读》,这是一个原文、注释、今译以及评点俱全的本子,便于初读,但要注意不要完全陷入李泽厚的视角中。须知重要的首先只是本文,——当然没有我们的阅读,本文事实上也只不过是不存在意义的符号堆积。因为考虑到《论语》是孔子的言行集,所以特附上国学大师钱穆的《孔子传》,以作为《论语》的丰富性阅读。此亦属“本文阅读”。二、主题研讨——即由主讲师作主持,将《论语》内容分为若干个部分,来进行解释学角度的,较忠实的本文解读。这是一种梳理,但这梳理里必然已经带上评注,只不过是以儒家为本体的评注,而不是人类学或基督教视角的评注。 三、解读互参——以李泽厚等人的《论语》评注为对话对象,展开多重对话。这应该是本体已立之后的众声喧哗,它既是开放自由的,又是有根柢的。 四、儒学综观——此时《论语》将已经只是作为一背景,而视野隐约涉猎至先秦、宋明及当代新儒学,以及儒、道、释,甚至是与西方哲学与宗教的对话(而非简单类比或对比)。 虽然说万千法门,都可得其一而入,但往往先入者为主,你最先读到的,会成为偏见与成见,成为你的“有色眼镜”。所以“初读”不可不慎。现在批评《论语》及儒家者,往往未领悟本文真谛,而盲从批评者的一孔之见,所以得一挂万,实不足取。而崇拜国学的,又往往是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加上盲信盲从,这里虽然有自我身份追寻的合理诉求,但其言行,往往是远未涉及儒学真谛的,也不可不察。 总的来说,除一般的阅读要求外,《论语》课程尚有两忌:一忌未细读本文,而辄以刘小枫等人以“外说”观照之批评之,这样便可能再无进入本文、领悟宗旨的机缘了。二忌把《论语》当成处世格言,尤其是当作圆融处世的格言来读。这可以说是得其皮毛丢其精髓,把孔子的某些性格当成精神本质,而真正的精神本质则不加顾问了。如果说《易经》相当于中国人的“旧约圣经”,那么《论语》就相当于是中国人的“新约圣经”。中国思想最博大及中正处,即源自于孔子及其《论语》。但孔子与传达孔子的《论语》,也只不过是“真理(道)”在那个时代的一次实现,并且成为中国文化的永恒源泉,放在今天的语境下,它的外壳却早已经不再是真理本身。也就是说,我们只有将它的精神在当下重新涌现,才是真正地把握住了孔子或《论语》的精神。除些之外,并不存在一个静止的、绝对的真理。本资料结构:一、钱穆《孔子传》;二、《论语》本文;三、朱熹《论语集注》四、《论语》现代文注释(资料,不代表讲师观点)五、关于《论语》的各家观点杂陈《论语简介》:《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 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 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昺《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本课程参考:1. 儒家思想史、儒家思想及其诠释传统。2. 海德格尔关于存在与解释的观点,伽达默尔《真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