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小学语文教材中“中国古典名著”节选部分解读方法
浅谈小学语文教材中“中国古典名著”节选部分解读方法 湖北省鄂州市汀祖镇桂花小学 金介梅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中国古典名著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为例,这册教材中就单独设立了名著欣赏单元(第五组),这个单元4篇课文《将相和》、《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分别节选自中国古典名著《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在具体的教学建议中,编者提出了“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通过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达到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兴趣的目的”的具体要求。其次,在其他单元中也穿插了《晏子使楚》(节选自《晏子春秋》)、《“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节选自《红楼梦》)、《临死前的严监生》(节选自《儒林外史》、)《杨氏之子》(节选自《世说新语》)等名篇名段。一般说来,长文短教一直是教材处理中的一个难题,而这些节选通常都有着非常宏大的背景,如果不能准确的把握故事背景,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另外,一些节选部分通常以作者所处时代的语言(文言文、白话文)写作,学生不易读懂。那么如何才能开展好名著节选部分的教学呢?解读教材是关键。鉴于此,笔者试图以案例的方式来谈谈如何解读名著节选部分。 一、深入研究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准确解读 每个历史事件,都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每个历史人物的行为和思想,也无不受到所处时代的深刻影响。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离不开事件和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否则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名著的节选部分由于篇幅所限,用来揭示历史背景的笔墨通常比较有限。如《晏子使楚》中开篇一句“春秋末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将相和》中“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杨氏之子》中“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更简单的如《草船借箭》中“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景阳冈》中“武松在路上行了几日,来到阳谷县地面,离县城还远。”等等。那么怎样才能深入好历史背景呢? (一)品析节选部分介绍背景的词句。 如《晏子使楚》中的开头一句:“春秋时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看似简洁,传递出来的信息却非常丰富。众所周知,“春秋无义战”,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纷争不断,你攻我伐,“春秋五霸”先后诞生。在这样一个混乱时代,外交官频繁出使,奔走于各国之间。这是时代的大背景。 而后半句“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更值得揣摩。窦桂梅老师在上这一课时,是这样处理这句话的。 她向学生提问:“晏子的口才的确无可争议,凭他的才能,他很好的维护国家的权益和尊严。不过,我还听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弱国无外交。’光凭口才是无法真正维护国家权益和尊严的,国家之间外交讲的是实力。同学们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你赞成那个观点?” 此问题一抛,一石激起前层浪。学生通过讨论,最终认识到外交官的才能固然重要,而国家之间实力则更重要,仅靠外交官的才能是不能根本解决问题的。 由此,再回头来看“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就会明白其中的意味深长:晏子最终受到礼遇,除了本人的外交才能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国家。认识到这一点,学生对事件和人物的理解就又得到了提升,看待这个历史问题也就能够更全面,更准确些。 与《晏子使楚》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将相和》中对与历史背景的交代:“战国时期,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只有理解“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这个背景,才能够顺理成章地理解赵国和秦国在外交斗争中所处的弱势地位;赵王及其他官员的懦弱退让;蔺相如力挽狂澜形象的高大。 又如《草船借箭》中“周瑜看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忌妒”中的“心里很忌妒”。“忌妒”一词意为“对胜过自己的人心怀怨恨”,也就是“心里”怀有怨恨。既然如此,为何在“忌妒”一词前面又加上“心里”一词,这不是画蛇添足吗?仔细品味,这样的用法,意在强调周瑜对诸葛亮的忌妒是深藏于心的,是不易察觉的。理解了这个词,就能明白周瑜要求诸葛亮“十天”造箭,而且以“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来堵诸葛亮之口,然后暗中掣肘(吩咐军匠故意迟延,不备齐材料)的计谋之深之毒。 (二)紧密联系原著。 在教授《草船借箭》一课时,学生提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明明周瑜让鲁肃探听诸葛亮的动静,鲁肃也已经得到了一些消息,如诸葛亮向他借船之类的,他为何不向周瑜汇报,反而私自帮助诸葛亮实现了借箭的计划?” 经过讨论,一些学生认为,鲁肃为人忠厚老实,不忍心看诸葛亮计谋失败而获罪。一些学生认为他比较守信用,因为他答应了诸葛亮不告诉周瑜真相,他不能言而无信。一些学生说,鲁肃不赞同周瑜这种做法,而比较同情诸葛亮的遭遇。一些学生认为,鲁肃和诸葛亮是私底下的好朋友。 这些观点体现学生了对鲁肃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