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萌文化流行心理原因解析
萌文化流行心理原因解析 内容摘要:20世纪90年代“萌文化”悄然滋生,其后便以星火燎原之势扩大、延伸,形成以80后、90后为主导的青年亚文化,并进一步冲击主流文化,获得了主流文化的接受和认可,甚至对主流文化进行渗透。而国内对这一文化的研究较为稀薄且存有一些盲点,笔者在本文中首先对“萌文化”进行了语义溯源,然后对其表现特征进行了归纳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心理学角度入手,对“萌文化”流行的原因进行了解析,笔者认为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萌文化”的流行本质上源于现代人对孤独自我的慰藉和对本真自我的渴求,并呼吁主流媒体对该层面给予更多关注。 关键词:萌文化 语言溯源 表现特征 心理因素 随着日本动漫事业的发展壮大,源于动漫的“萌现象”在日本御宅一族中悄然滋生,并迅速在以80、90后为主导的青少年群体中走红,在大众传媒和商业资本的推波助澜下,“萌现象”衍生为 “萌女郎”、“萌商品”、“萌经济”等多种形式,走入日本公众的视线,成为日本青年亚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正如日本的艺术大师村上隆所说,“由青少年族群主导的次文化,才是当今日本社会最具活力的文化”。而随着日本动漫在中国乃至亚洲的传播,“萌文化”也迅速在中国安营扎寨,并席卷各个年龄阶层,进而衍生出“萌行为”、“萌语言”、“萌图片”、“萌节目”等更多的形式。针对“萌文化”的流行,日本学者从经济、社会、文化、心理等多种角度进行了研究,继而韩国、香港出现了“萌文化”的研究热潮,而中国国内的研究尚显稀薄,笔者希冀通过自己的努力丰富该领域的研究。在本文中,笔者将首先梳理“萌文化”的历史渊源,进而归纳分析“萌文化”的表现特征,继而从心理学角度入手,解析其流行背后的深层原因。 一.“萌”的语义溯源 国内关于“萌文化”的先行研究普遍将“萌”的语义源头锁定于20世纪90年代御宅族使用的隐语“燃”(两者的罗马字发音相同,均为“mo e”),并认为“萌”汉字是日文输入系统下“燃”的借字。但其实不然,根据笔者的研究,“萌”这个汉字根植于日语体系,其语义历史源远流长。 根据文献记载,“萌”这个汉字最早于公元538年与佛教一同经由朝鲜半岛的百济国传入日本,而最早出现的书籍资料记载,则是公元7世纪后半叶至8世纪后半叶所编撰的《万叶集》中的诗句“さわびらの萌え出づる春になりにけるかも”,此句中“萌”的意思与中国古代汉字“萌”的意思一致,为动词,表示植物发芽,这与“萌文化”中的“萌”是完全不同的语义。公元1232年藤原定家领衔编撰的《新敕撰和歌集》中出现了这样的诗句,“雪の下草下にのみ萌え出づる恋を知る人ぞなき”,这里的“萌”指的是从心底萌生的一种情感和相思,与“萌文化”中的“萌”已经有了一致的语义。因此我们可以说席卷当代社会的“萌文化”的语义源头可以追溯至日本的平安时代,并在战国时代迎来了语义的集大成期。被誉为战国天才的织田信长,在“萌”的世界里也发挥了天才般的作用,信长在他统治的市町中推行了一种“萌え市萌え座”的制度,允许有着相同爱好、志趣的町人结成团体,“萌”在这里是一种类似于“同盟”的存在,这种保护“萌”组织的政策一直延续到了江户时代。进入昭和时代,随着国内战争的爆发,这种延续百年的类似于同盟的“萌”组织成为军部动员战争的阻碍,因此日本当局对“萌”组织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从原先的保护转为戒备,并在1935年发布了“萌え自?令”,自此“萌”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从人们的生活中隐退。而战后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日本的潮流文化、御宅文化、动漫文化取得了如火如荼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的御宅族中出现了一个共同隐语“萌”,最初是指动漫和漫画作品中的大眼美少女形象,御宅族在观看此类动漫时对这些大眼美少女形象萌生出一种近乎爱恋的状态,此后随着这些“萌女郎”的流行,“萌”的含义被进一步扩充、延伸,衍生出“萌商品”、“萌经济”,并在传播至中国后衍生出“萌行为”、“萌语言”。这些统称“萌文化”。 二.“萌文化”的表现特征 那么“萌文化”的概念该如何界定呢?关于这一点,众说纷纭,并无定论。在日本,所有能让人产生良好情愫、所有能打动人心的东西,都可以称为“萌”,其对象可以为人、为动物、为物,但是必须有实体;而中国的“萌文化”则进一步升级,行为、语言皆可称为“萌”,并不一定需要实体。既然无法具体界定“萌文化”的内涵,那么笔者尝试通过抽离分析,归纳出“萌文化”的表现特征,一方面为界定其内涵提供经验借鉴,另一方面为探析萌文化的流行原因提供理论支撑。通过研究,笔者认为“萌文化”具有以下四个表现特征: 1.草根性 鲍德里亚从物的符号意义的需求出发,将我们当今所处的消费型社会的文化分为两类,一为高雅的或严肃的文化,一为通俗的快餐文化,后者就是供市场出售或供大众消费的文化。显然“萌文化”属于后者,与高雅的或严肃的文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