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魏晋政局和皇甫谧之废疾
魏晋政局与皇甫谧之废疾景蜀慧曰:‘关西出将,关东出相。’观其习兵壮勇,实过馀州。今羌胡所以不敢入据三辅,为心腹之害者,以凉州在后故也。其土人所以推锋执锐,无反顾之心者,为臣属于汉故也”。虞诩此议,西州士人咸赞同之,安定王符在《潜夫论》中即言“失凉州,则三辅为边;三辅内入,则弘农为边;弘农内入,则洛阳为边。推此以相况,虽尽东海犹有边也。”[7]可见凉州三辅,实为辅车相依,彼此地位都很重要。或因此故,凉州地区除了尚武之习,还有深厚的汉学渊源,是汉代学术文化的重点幅射区,而其主要之文化影响无疑来自关中三辅地区。东汉以降,河西关陇间文化联系更为密切,《后汉书》卷七六《循吏传》载南阳任延“年十二为诸生,学于长安,明《诗》、《易》、《春秋》,显名太学。学中号为‘任圣童’。”任延于两汉之交,避兵至于陇西,至光武帝建武中,出任武威太守,其到郡,“造立校官,自掾史子孙,皆令诣学受业,复其徭役。章句既通,悉显拔荣进之。郡遂有儒雅之士。”任延之学,属正统今文学,所治《诗》、《易》、《春秋》,对陇右河西地区之学风民俗,颇具影响。尤其安定其及毗邻的陇西、武威等郡,地处河西走廊与关中三辅之间,作为中原文化流布陇右河西的重要通道,当地士人受汉代思想学术影响的程度更过他郡。[8] 安定皇甫氏自汉以来,即以事功儒业著称于郡。皇甫谧七世祖棱,为汉度辽将军;六世祖旗,为扶风都尉;高祖节,雁门太守;从高祖规,度辽将军、护羌校尉;曾祖嵩,太尉;祖叔献, 灞陵令;父叔侯, 举孝廉。[9]其家族不仅累世以材力为名将,习兵尚武而重事功,同时又兼有累世奉儒,治正统经学之传统。《后汉书》卷六五《皇甫规传》载规于顺帝时举贤良方正,对策皆正论。以批评时事,讥刺梁冀得罪,托疾免归。在家“以《诗》、《易》教授,门徒三百馀人,积十四年”;永康元年又举贤良方正,对策有“天之于王者,如君之于臣,父之于子也。诫以灾妖,使从福祥。……願陛下暂留圣明,容受謇直,则前责可弭,后福必降”诸言。卷七一《皇甫嵩传》亦言嵩自幼“好《诗》、《书》”。分别为皇甫规和皇甫嵩所器重交好的敦煌张奂与北地傅燮等人,均有治今文经学之背景。张奂在今文经方面造诣颇深,且有所撰述创新,“少游三辅,师事太尉朱宠,学欧阳《尚书》。初,牟氏《章句》浮辞繁多,有四十五馀言,奂减为九万言。”后为宦官陷害,禁锢归田里,“闭门不出,养徒千人,著《尚书记难》三十馀万言。”[10]傅燮为忠烈节义之士,在皇甫嵩为左中郎将讨张角时,出任其护军司马。史载其学渊源乃“少师事太尉刘宽,再举孝廉。”[11])按刘宽为弘农华阴人,《后汉书》卷二五《刘宽传》李注引《谢承书》称:“宽少学欧阳《尚书》,京氏《易》,尤明《韩诗外传》。星官、风角[12]、算历,皆究极师法,称为通儒。未尝与人争势利也。”由此可推测,安定皇甫氏家世所治之《易》、《书》、《诗》诸经,其家法亦不会与张、傅二人之师承渊源相去太远。不过从皇甫规、张奂等人本“有兵略”,多有文章著述传世[13],张氏又有治文字之学之家风等情形来看,其学亦已经是掺杂今古,由经学而入小学乃至诸子之学了。这当然是由时代之大背景使然。 由于得汉学之深厚影响,加之民风敦厚朴讷,凉州学者在思想学术方面往往恪守正统儒学文化本位,当汉末新学风兴起之后,此地区仍保有浓郁的汉代旧学风气,存重节义,不染浮华,与中原地区士人的某些时尚风习保持着相当大的距离。在此方面,安定王符之学或许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例证。从《潜夫论》中《务本》、《遏利》、《论荣》、《考绩》诸篇文字对当时政风、士风与学风的深入批评,不难看出,厚笃务实不喜交游的西州士人,已经看到了正统经学与名教统治衰落后,社会思想文化领域所发生的名实相离变化,因此站在传统的立场上,主张务本清源,而对当时许多士人不修本实,背弃儒学道德根本,以浮名交游进趋于世的行为深以为病。并非偶然的是,王符与安定皇甫氏之间,本亦因思想情感的投合而颇有交往。《后汉书》卷四九《王符传》载皇甫规解官归安定,有乡人得太守者来谒,规卧而不迎,后“白王符在门,规素闻符名,乃惊遽而起,衣不及带,屣履出迎,援符手而还,与同坐,极欢。时人为之语曰:‘徒见二千石,不如一逢掖。’言书生道义之为贵也。”此后在皇甫氏后人如皇甫嵩、谧等的许多思想主张及个性为人中,屡可以发现来自王符的影响。特别是皇甫谧的许多观念,如元气论之宇宙观及上古史观[14]、士以道贵,重贤尚能之政治思想[15]、“不好戏弄”的生活态度[16],乃至于《针灸甲乙经》中视精通医道为忠孝之性、济拯之心的具体体现[17]、《笃终》中俭殓薄葬之后事安排[18]等等,均可见《潜夫论》中思想之痕迹。而玄晏先生守高尚之志,不肯“修名广交”,潜隐不仕之人生选择,也未必没有潜夫先生穷居著书,以处士终老之人生经历之影子。只是王符在后汉之世,尚能于“志意蕴愤”之际,放言“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