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学术流派与学说.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温病学学术流派与学说

1、吴又可——《温疫论》 吴又可,名有性。江苏吴县人。 著《温疫论》。本书成书于崇祯末年,为我国第一部温疫专著。 《温疫论》要学术贡献 (1)创“杂气”病因学说 推翻了六淫学说 (2)阐发温疫邪伏膜原与九传病机理论 (3)创立辨治瘟疫的新思路 (4)创立达原饮、三消饮等治疫名方 吴又可辨治温疫的特点 (1)审特异性病原,力求寻找制服病原的特异性有效药物 (2)辨察病原的特异性脏腑定位,着力于制订直达病所的专病专方 关于达原饮方证 方:“槟榔能消能磨,除伏邪,为疏利之药,又除岭南瘴气;厚朴破戾气所结;草果辛烈气雄,除伏邪盘踞;三味协力,直达其巢穴,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是以为达原也。热伤津液,加知母以滋阴;热伤营气,加白芍以和血;黄芩清燥热之余;甘草为和中之用;以后四味,不过调和之剂,如渴与饮,非拔病之药也” 。 证:“温疫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日后但热而无憎寒也。初得之二三日,其脉不浮不沉而数,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头疼身痛”。 “感之重者,舌上苔如积粉,满布无隙” 。 2、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 杨栗山,名杨璿(xuan),字玉衡,自号栗山老人。夏邑(yi)人,今属河南省。一说四川成都人。 《伤寒温疫条辨》学术贡献 (1)阐发温疫为秽毒郁结三焦的病机 学说 (2)拟订升降散等治疗温疫13方 3、余师愚——《疫疹一得》 余霖 (lin) ,字师愚。江苏常州人。乾隆年间曾旅居安徽桐城。 《疫疹一得》主要学术贡献 (1)阐发温疫为火毒壅结阳明气血的病机 理论。 (2)制定清瘟败毒饮,重用石膏,以一方 加减治疗温疫50余证。 三、伏气温病学派 代表人物与著作 学术贡献与辨治温病的思路 1、何廉臣《重订广温热论》 何炳元,字廉臣,别号印岩,晚年自号越中老朽。 与裘吉生、曹炳章并称“医林三杰”,而廉臣居其首。 何氏著作有校勘《通俗伤寒论》、《重订广温热论》等三十余种,可谓“著作等身”。 《重订广温热论》学术贡献 (1)辨新感与伏温的本质区别 《重订广温热论》载:“新感温病,邪从上受,必先由气分陷入血分,里症皆表症侵入于内也。伏气温热,邪从里发,必先由血分转入气分,表症皆里症浮越于外也。新感轻而易治,伏气重而难疗,此其大要也”。从而明确的阐述了伏气与新感的本质性区别。并强调指出:“医必识得伏气,方不至见病治病,能握机于病象之先”(《重订·论温热伏气与新感不同》5页)。 2、从病理伏火论述伏温病因病机 提出了“伏温即是伏火”的病因论。如他说:“凡伏气温热,皆是伏火”;“风寒暑湿,悉能化火,血气郁蒸,无不生火”;伤寒、伤暑,“无一不归火化”。从而把伏气温病的根本原因归结为“伏火”,为拟定早期就用清热泄火解毒的治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温病学学术流派与学说 一、四时温病学派 代表人物与著作 学术贡献与辨治温病的思路 1、叶天士——《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三时伏气外感篇》 叶天士,名桂,号香岩,又号上津老人,清初苏州人。 被称为“温热大师”。 其《温热论》被称为温病学的奠基之作。 《温热论》的主要学术贡献 (1)创立了辨卫气营血论治体系 (2)阐明了温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3)划分了温病的类别:温热类、湿热类 (4)发展丰富了温病的诊断方法   ——舌诊、验齿、辨斑疹白? (5)确立了温病的治疗大法 关于脾瘅 再舌上白苔黏腻,吐出浊厚涎沫,口必甜味也,为脾瘅病。乃湿热气聚与谷气相搏,土有余也,盈满则上泛。当用省头草芳香辛散以逐之则退。若舌上苔如碱者,胃中宿滞挟浊秽郁伏,当急急开泄,否则闭结中焦,不能从膜原达出矣。(《温热论》第22条,70页 ) 邵新甫按 邵新甫按:口甘一证,《内经》谓之脾瘅,瘅即热之谓也。人之饮食入胃,赖脾真以运之,命阳以腐之,譬犹造酒蒸酿者然,倘以有不和,肥甘之疾顿发。五液清华,失其本来之真味,则淫淫之甜味,上泛不已也,胸脘必痞,口舌必腻,不饥不食之由,从此至矣。《内经》设一兰草汤,其味辛,足以散结;其气清,足以化浊,除陈解郁,利水和营,为奇方之祖也。(《指南》) 脾瘅第2法 某,无形气伤,热邪蕴结,不饥不食,岂血分腻滞可投。口甘一证《内经》称为脾瘅,中焦困不转运可知。 川连、淡黄芩、人参、枳实、淡干姜、生白芍(《指南·脾瘅》297页)。 华岫云按 《临证指南医案·脾瘅》华岫云按云:“脾瘅证,《经》言因数食干肥所致。盖甘性缓,肥性腻,使脾气遏郁,致有口甘、内热、中满之患。故云:治之以兰,除陈气也。陈气者,即甘肥酿成陈腐之气也。夫兰草即为佩兰,俗名为省头草。……今二案中,虽未曾用,然用人参以助正气,余用苦辛寒以开气泄热,枳实以理气滞,亦祖兰之意,即所谓除陈气也。” 关于酒毒 若紫而肿大者,乃酒毒冲心(急加黄连清之)

文档评论(0)

tianebandeyaz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