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病毒知识ppt课件.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寨卡病病毒知识ppt课件

XI’A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西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常见心律失常心电图诊断的误区诺如病毒感染的防控知识介绍责任那些事浅谈用人单位承担的社会保险法律责任和案例分析现代农业示范工程设施红地球葡萄栽培培训材料 常见心律失常心电图诊断的误区诺如病毒感染的防控知识介绍责任那些事浅谈用人单位承担的社会保险法律责任和案例分析现代农业示范工程设施红地球葡萄栽培培训材料 寨卡(Zika)病毒病 西安市CDC应急办 2016.02 1947年在乌干达Zika森林的恒河猴血清中分离 1948年在同地区的非洲伊蚊中分离 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发现人感染 1964年尼日利亚首次发现人感染寨卡感染病例,随后传播至东南亚 历史疫情 第一次较大规模暴发为2007年,发生在密克罗尼西亚的雅浦岛,3岁以上居民约70%被感染。 2013年-2014年,法属波利尼西亚发生寨卡病毒暴发流行,约报告1万例病例。此后,寨卡病毒在非洲和亚洲以外的多个国家流行。 2014年2月智利复活节岛出现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2015年5月,巴西发现确诊病例,目前估计50万至150万人感染。 截至2016年1月,在非洲、亚洲、美洲和太平洋岛屿上至少45个国家有寨卡病毒传播。 2016年1月19日,我国台湾报告1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2016年2月9日,我国江西报告1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寨卡病毒病 寨卡(Zika)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临床特征主要为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极少引起死亡。 病原学 寨卡病毒为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40-70nm,有包膜,包含10794个核苷酸,编码3419个氨基酸,根据基因型别分为非洲型和亚洲型,本次巴西流行的为亚洲型。 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 流行病学 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寨卡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传播途径:带病毒的伊蚊叮咬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黄头伊蚊也可能传播该病毒。亦可通过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乳汁虽然可检测到寨卡病毒,但尚无通过哺乳感染新生儿的报道。罕见血源传播和性传播。 易感人群:群普遍易感。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广东省雷州半岛以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临沧市等地区;白纹伊蚊则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陕西以南广大区域。 临床表现 潜伏期目前尚不清楚,现有资料显示为3-12天。 大多为隐性感染,约20%出现临床症状,且症状较轻。 主要表现为发热(多为中低度发热)、皮疹(多为斑丘疹),并可伴有非化脓性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全身乏力以及头痛; 少数患者可出现腹痛、恶心、腹泻、粘膜溃疡、皮肤瘙痒等; 症状持续2-7天缓解,预后良好,重症与死亡病例罕见。 小儿感染病例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眼部和听力等改变; 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甚至胎儿死亡。 有与寨卡病毒感染相关的格林-巴利综合征病例的报道,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尚未明确。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部分病例可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血清学检查:寨卡病毒抗体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和西尼罗病毒抗体等有较强的交叉反应,易于产生假阳性 病原学检查: 1.病毒核酸检测:采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寨卡病毒。 2.病毒抗原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寨卡病毒抗原。 3.病毒分离培养:可将标本接种于蚊源细胞(C6/36)或哺乳 动物细胞(Vero)等方法进行分离培养,也可使用乳鼠脑内接种进行病毒分离。 诊断 (一)诊断依据。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 (二)病例定义。 1.疑似病例:符合流行病学史且有相应临床表现。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在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报告或流行地区旅行或居住。 (2)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等。 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且寨卡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 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1)寨卡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2)分离出寨卡病毒。 (3)恢复期血清寨卡病毒中和抗体阳转或者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以上升高,同时排除登革、乙脑等其他常见黄病毒感染。 鉴别诊断 主要与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进行鉴别诊断。 还需与微小病毒、风疹、麻疹、肠道病毒、立克次体病、螺旋体病

文档评论(0)

mmrs36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