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六讲 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4
第六讲 第七讲: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东汉明帝永平七年(64年)皇上梦见有金人飞入宫殿,经博士解梦,便派出12人的使团到西域拜佛求法,三年后迦叶摩腾与竺法兰带着佛经、佛像随汉朝使团来到中土,于是有了汉译第一本佛经《四十二章经》,以及为这两位西域僧人居处建的中土第一座寺庙白马寺。这就是佛教进入中国的缘起。 第七讲: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而佛教真正开始与中国社会、文化接触、碰撞、交流、交融是在魏晋玄学兴起之时。真正中国佛教的出现,则是以唐朝慧能禅宗风靡全国为标志。(中国佛教有三系:汉地佛教、藏传佛教——始于唐朝文成公主嫁松赞干布入藏后而到元蒙时期昌盛、上座部佛教——云贵一带使用巴利语经典) 第七讲: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一:佛教的产生及其基本主张 1:佛教的产生: 公元前3000年印度被南下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所征服,社会长期处于等级森严的种姓制统治下,第一等级婆罗门(就是征服者的宗教婆罗门教的僧侣)精神贵族,地位最高,垄断知识,专司祭祀,由人供养(印度和尚不劳动,中国和尚不纳税); 第七讲: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第二等级刹帝利军事贵族,掌握军政大权,维持社会秩序,但受僧侣贵族监督,并将收入的一半分给婆罗门;第三等级吠舍自由人,主要是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虽然有人身自由,但僧侣贵族经常夺占他们的财产; 第七讲: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第四等级首陀罗奴隶,他们是社会的最底层,被剥削,被奴役,毫无人身自由,受尽了征服者的凌辱。这种种姓制度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宗教生活以及职业与婚姻都有严格的规定,违者犯法,必受严惩。整个社会除了婆罗门,其余等级都处于不同程度的不满与郁愤之中。 第七讲: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所以当时的印度,除了占统治地位的婆罗门教,同时也流行“沙门”。所谓苦行“沙门”,其实就是一种生活在不满于痛苦中的人们通过自虐受苦的修行以求摆脱人生苦难的历练——一种以肉体折磨之苦去减免精神心理之苦的怪方法。 第七讲: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作为一个小邦国的迦毗罗卫国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同样感受着被征服者婆罗门的压抑,所以他感受不到阳光下富丽堂皇的宫廷美满与作为王子的尊荣高贵,而社会不平等、贫穷、灾难以及人们生、老、病、死的痛苦阴影总是在他脑海浮现。为了排解这些无穷的烦恼与痛苦,29岁的悉达多毅然抛娇妻舍爱子,远离富贵,走上沙门苦行的道路。 第七讲: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六年的痛苦修炼,虽然在形体方面改变了昔日的容貌,但在精神领域并没有减轻他心中的苦恼。于是他跳进了尼连禅河,洗掉了六年的积垢,放弃了苦行,接受了牧羊女的乳糜,调理好身体,渡河来到迦耶城外的荜苯罗树(菩提树)下东向结痂跌坐,发下宏愿:悟不到正觉,绝不起身。 第七讲: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据说是不分昼夜、久坐七周,凝神静气、专心一志、细缕思绪、悉究天人,悉达多终于变成了释迦摩尼,因为他“天眼开”,洞察到了人生痛苦的本源,知道了断除生老病死等苦难的渠径,使心头再没有爱欲、贪婪、瞋恨、愚痴等烦恼,他终于大彻大悟,获得了解脱。这就是觉悟,也就是“佛”之本意。他整理好自己的思绪,开始鹿野苑传教。 第七讲: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2:佛教的基本主张: 佛教认为,不仅地水风火四大皆空,一切皆空,包括主体自身。悟得空,便心无执;心无执,则诸欲灭。 这就是摆脱痛苦、跳出轮回、进入涅槃的唯一路径(所谓“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概括讲,这些内容包括:四谛、六轮回、八正道和十二因缘。 四谛是苦、集、灭、道。 第七讲: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苦谛:一切生命认识到其存在中的痛苦,具体有八苦:生理过程中的生、老、病与死之苦,以及社会生活中的怨憎会、爱离别、求不得与五蕴取(意指身、心众苦之汇聚。 五蕴指的是色、受、想、行、识。色指肉体,受指悲乐喜忧等感情,想就是理性活动,包括使用概念作出判断,行指意志活动之苦,识是对前四种的综合意识,因而产生种种爱欲和贪婪。 第七讲: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佛祖认为,求不得苦是前六种苦的总原因,而此苦之所以成为痛苦,又源于五蕴取。故五蕴取是前七苦的根源,又是一切苦的聚集)。 集谛:所有痛苦的原因是爱欲、嗔恨和贪婪。因为伴随生命诞生的就是欲望与冲动,就是“执有”,他们使生命从开始就处于心智迷惑、蒙昧无知的“无明”“痴”状态。 第七讲: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这些爱、恨、贪的“无明”之“痴”驱使着众生沉溺于无止境地追求欲望的满足,而实际上欲壑无底,所以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于是痛苦与烦恼就不停地撕咬着人们的心灵,生命也就摆脱不掉轮回(六道轮回: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多怒好斗之妖魔、人、天神。境遇是次第渐好,但最佳是摆脱轮回)的劫数。 第七讲: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灭谛:摆脱痛苦、跳出轮回的根本方法是断绝尘缘、消弭情缘、根除贪欲,要认清基于尘世情缘的爱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