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优恪原创】一日,超市货架前,有位美眉拿了一瓶茶饮料,优恪君果断上前:“这款不能喝,优恪测评是D”。然后,头也不回地走掉,留下妹子一脸懵逼~
这独特的告白方式~其实,是优恪君想提醒妹子,这款饮料含糖量高,喝多了会变胖!
做好事不留名,这些含糖量高的茶饮料,必须一一拽出来!不过先让不含糖的10个宝贝亮个相吧,当当当当~每人颁发一朵大红花!
看好了,这10款饮料含糖量不是高就是非常高!
25款产品哪款A+?哪款D-?具体评级请戳报告【 HYPERLINK /report/greenteadrink201607 \t /news/_blank 一起来找“茶”之绿茶饮料篇:小茗同学,你被点名啦!】
【 HYPERLINK /report/blackteadrink201607 \t /news/_blank 一起来找“茶”之红茶饮料篇:东方树叶,发你一朵大红花】
【 HYPERLINK /report/teadrink201607 \t /news/_blank 一起来找“茶”之乌龙/茉莉花茶饮料篇:康师傅、统一离优等生还差一丢丢】
有人可是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硬要拉橙汁饮料和咖啡饮料出来比比!比就比,按照每款饮料500ml的折合方糖数(一块方糖约合4.54g),高低都在这了
看来,橙汁饮料中糖含量最高,咖啡饮料相对较低。此处强行插播两则测评结果:
【 HYPERLINK /report/orangejuicedrink201602 \t /news/_blank 9款橙汁饮料无一优良,果粒橙、鲜橙多现身差评榜】
【 HYPERLINK /report/coffeedrink201607 \t /news/_blank 提神还是发胖?8款咖啡饮料能不能解救你的“夏打盹”】
那么问题来了——
Q1:糖吃多会怎样?
过量摄入会诱发儿童龋齿,引起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还可能加速皮肤老化。
Q2:吃多少糖算多?
2016年发布的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居民每天摄入添加糖不超过50克,最好限制在25克以下。
这么算下来,喝一瓶500mL以上10款茶饮料,一天的糖摄入量就超过25g了,其中有两款还超过了50g的推荐量,何况一天中摄入添加糖的途径还有很多,糖吃的可不要太多!
Q3:添加糖又是什么鬼?
食品加工和制作过程中加入的糖和糖浆,包括白砂糖、蜂蜜、糖蜜、浓缩果汁中的糖、玉米糖浆、蔗糖、乳糖、葡萄糖、高果糖糖浆等都算添加糖。别抱侥幸了,饮料中的糖必须属于添加糖!!!
Q4:除了优恪检测,怎么判断饮料中的糖含量?
问这个问题的都是学霸,其实很简单。
方法一:看成分表中的碳水化合物。例如,营养成分表中,1瓶500mL饮料标注的碳水化合物为12g/100mL,相当于1瓶中含有约60g的糖。
方法二:看成分表中的能量。一瓶500mL的饮料,能量一栏标注为200KJ/100mL,那么一瓶饮料中含有的能量为1000KJ,大约含60g葡萄糖(1g葡萄糖可以释放约16.7KJ能量)。
注:两种方式只适合不含脂肪和蛋白质的饮料。
优恪君能做的就到这了,恪星人们可长点心吧,任他什么“甜蜜蜜”都比不上人家凉白开。成天喊减肥的妹子们,这胖瘦的区别看看李湘就知道了,不想又老又胖,还管不住嘴的……
“甜蜜诱惑”还可能可能来自甜味剂
这个世界诱惑太多,怪我喽?也是,饮料中的那点甜除了来自糖,就可能来自甜味剂。
这种既有甜蜜的滋味又是低卡路里,看似是不错的糖替代者。可千万不要被表象所迷惑,人工合成甜味剂却会令你的味觉神经逐渐习惯、甚至更加迷恋甜食。
德国食品化学专家Udo Pollmer评估发现,部分甜味剂会导致超重、油腻食品上瘾以及其他健康方面的风险。除了确认不会引发龋齿外,甜味剂所带来的其他健康益处目前尚无定论。
还没搞懂甜味剂是啥?那就记住名字,远离它们吧,常见的人工合成甜味剂有:糖精、糖精钠、甜蜜素、阿斯巴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