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檀及海南黄花梨的区别.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紫檀与海南黄花梨的区别 自古至今,人们听到最多的一句感慨就是:人分三六九等,木有黄花梨紫檀。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花梨(即如今海南黄花梨)自然是要优于紫檀木的。造成这种错觉的原因,也许有许多种解释。我们认为最根本的一条就在于黄花梨多是自产的,而紫檀木则是外来的。   其实,自紫檀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始,就受到了异乎寻常的待遇。这也许会超出如今许多人的意料之外。历史资料显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紫檀的售价一直都是超过黄花梨(包括“海黄”)的。据明中后期隆庆元年(1567年)《两浙南关榷事书》开列的“各样木价”可知:紫檀每斤为银一钱,而花梨(包括海南黄花梨)、乌木四分,铁力二分,即紫檀价是花梨的2.5倍。据清代《圆明园则例》册三《物料轻重则例》记载:当时紫檀木每斤2.2钱,花梨1.8钱,就连桦木也是要压过花梨的,达到2.13钱。清道光时《粤海关志》卷九《税则》则说:“紫檀每百斤税九钱,紫榆每百斤税三钱,花梨板、乌木每百斤各税一钱。”也就是说,在今天寸木寸金的“海黄”在明清两朝长达数百年的历史时期内,其价格多是屈居于紫檀之下的。      古时,海南黄花梨价格为何低于紫檀   “海黄”之所以价格逊于紫檀,究其原因大概有四:   一是产量大。历史资料显示,“海黄”虽然生长缓慢,但是极易成活的。在明末清初时期,“海黄”应该有很大的保有量,“海黄”在整个明清时期硬木家具用材中,一直扮演着主打角色就是明证。即便是如今的北京故宫博物院遗存的明式家具,其用材也是以黄花梨为主,其次才是紫檀以及少量的铁力、鸡翅木等。 二是运输成本相对较低。虽说“海黄”也要过海才能来到大陆,从而其采伐成本并不低。但相对于紫檀大部分都是从遥远的印度南部迈索尔邦漂洋过海而来,其运输成本自然相对要低得多。   三是“海黄”虽然在整个明清时期受到天子和达官贵人的喜好,但由于当时所使用的木材,绝大多数系容易伐运、土质肥沃的海南东部出产的“糠格黄花梨”(从目前北京故宫博物院现藏的百余件“海黄”家具来看,其绝大部分都是用“糠格黄花梨”制作的),这些颜色偏黄的黄花梨,由于油性不足,莹光难显,毛孔偏粗,纹理顺直,顶多就有几个结疤,少有鬼脸,从而在美观度上自然逊色于雍容华贵的紫檀。   四是“海黄”的惊世之美,在于只有通过后期的打磨,才能显出其珠圆玉润、光彩夺目的本色、使其纹理尽现。而明清时代各种打磨器械及手段,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是很难出此效果的。即如皇家所用的家具,也是用“锉草”多次打磨而成的。这种“锉草”仅相当于今天的400号砂纸,效果所以只能达到“亚光”状态。实践证明,“海黄”的瑰丽,用400号砂纸才刚刚显现,只有用了1500号砂纸后,“海黄”的惊世之美才可望尽情展现。 紫檀作为非凡之物,不仅材质特殊,具辛辣味,蚊虫不生,疯蚤走避,而且色泽优美,条理分明,质地如缎似玉、色泽耀眼逼人、沉穆典雅;色泽从深黑到红紫,变幻多样,纹理细密,是自然界的宝物。紫檀奇重,比重几乎是水的两倍;生长速度缓慢,约需要800年以上才能成材;硬度为木材之首,被称为“帝王之木”,非一般木材所能比拟。据华盛顿公约组织发布的消息说,紫檀木有望列入环保之列,禁止采伐,将步入象牙、犀牛角同样的保护行列。由此可见,紫檀在当时条件下,超越“海黄”后来居上,也就在所难免。因此,才有了王世襄先生所言:“自清中期以来,北京重紫檀、红木而贱花黎,以致许多黄花梨器都被染成深色。”   海南黄花梨的离奇身世   据王世襄先生调查,直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海黄”家具在北平才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但笔者认为,即便受到重视,也只是一些旧式家具店、旧木材商人,在北方局部地区搜罗明式家具从事古董买卖时,或顺手牵羊,或局部重点盯上了“海黄”家具。要知道,当时就全国范围内而言,还处于战争状态,在全国范围内不可能出现大规模的“海黄”家具搜罗举动。因此,当时“海黄”的价位再高也高不到哪去。   有一篇文章这样写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花梨家具图考》问世时,黄花梨家具还被人视若草芥;文化大革命时,很多黄花梨为代表的明式家具被当成“四旧”被破坏,或者在“全民大炼钢”的浪潮中灰飞烟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最先明白黄花梨价值的港台同胞和海外华人,纷纷用极低的价格组团深入内地扫货,虽然抢救了很多黄花梨家具,但也转手让它们中的绝大部分流落到了欧美。   据不完全统计,如今的精美的黄花梨家具,百分之七十左右都在欧美收藏家手中。结合本人十余年的搜求经历,笔者以为这些论述还是比较靠谱的。 有道是“风水轮流转,皇帝到我家”。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在为人们提供了强大物质基础的同时,也颠覆了人们许多原有的观念。由于传统文化的回归,从而使黄花梨家具上承载的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得到了有效发掘。在人们审美观念颠覆和金钱的共同作用下,黄花梨也由“黄金木”蜕

文档评论(0)

187****50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