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骨节病-河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3大骨节病-河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大骨节病 大骨节病是一种地方性、多发性、变形性骨关节病。基本病变是发育中儿童的关节透明软骨的变性与坏死以及继发的骨关节炎。严重病例可致矮小畸形、终生残废。 大骨节病最初(1849年)由俄国的界标师尤林斯基在远东贝加尔地区乌洛夫河流域发现并了报导。其后,俄国哥萨克军医卡辛对病区进行了调查,比较详细地对这种病进行了研究。为纪念最早发现和研究该病的卡辛和贝克夫妇,从1906年始国际上称这种病为卡辛—贝克氏病(Kaschin — Beck Disease 简称KBD)。又因这种病最早发现于乌洛夫河流域,所以在前苏联也称之为乌洛夫病。 在我国,最早的记载见于 “山西安泽县志”;1908年吉林省“长白山江岗志略”中也有描述;1934年张风书的报道是我国最早的可靠文献资料。大骨节病这一名称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研防治工作者根据病人关节增粗变形的临床特征而命名。 历史上报导大骨节病研究结果的,主要有中文、俄文和日文文献,英文文献甚少。我国对大骨节病的系统研究,是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的,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但进步较快,主要创新性工作表现在流行病学、病因学和诊断学等方面。王治伦大骨节病主要分布在我国境内的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内蒙、山西、陕西、甘肃、四川、青海、西藏等地,从川藏到东北的狭长地带,延长波及西伯利亚东部和朝鲜北部少数地区。世界其他地方没有大骨节病。 1、病区与地理地形有一定关系 在我国西北黄土高原病区,以沟壑地带发病较重。在东北病区,病区地形多为浅山与丘陵地,其中以河谷甸子、山间谷地等低洼潮湿地段发病最重。但是,发病与地形的关系是相对的,在个别地方,平原亦有发病,如松嫩平原、松辽平原皆有很重的病村。病区皆属大陆气候,暑期短,霜期长,昼夜温差大,处于东南沿海温暖、潮湿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寒冷内陆的交界部位。 2、在病区内病村呈灶状分布 大骨节病是一种典型的地方病,病区与病区、病区与非病区相邻或相间,在一个行政区划内也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发病,常见彼此交错,即在一大片患病村屯中,可以出现一个或几个不发病的“健康岛”,在一大片不发病的村屯中也可以出现一个或几个“病岛”,形成此发彼不发的灶状或镶嵌分布;或许多患病村屯断断续续接连成片,或沿山麓或沿沟谷接连成带状分布。 3、病区的可变性与相对稳定性 大骨节病病区或非病区都是可变的,某些非病区可以变成病区,某些老病区可以再次多发,也可以自然趋于不再发生,由病区变为非病区,但在空间分布上,大骨节病明显区别于传染病,即由甲地向乙地传播的现象绝无仅有;某地某村屯一旦发生大骨节病,它可以在很短时间内不再发生大骨节病新病历,也可以在数年、十数年直至数十年内不同程度的断续或连续的发生新病人,而临近的非病区又可以始终保持为非病区。 1、具有明显的年度波浪性 黑龙江省尚志县病区1979—1982年之间儿童(干骺端)X线检出率依年次的变动是53.5%、14.4%、41.2%和59.3%;内蒙鄂伦春自治旗儿童(干骺端)X线检出率1990年为41.1%、1991年为22.1%、1992年为61.6% ,这说明大骨节病具有明显的年度波浪性。一般观察认为霜期早、秋雨大的翌年多是大骨节病的多发年。 波浪性的显现与否,取决于致病因子活跃程度如何,当致病因子不活跃时,连续观察多年也不会看到波浪性,只会看到轻微的“年度波动”。 在我国,大骨节病的发病高峰大致有两次,一次发生在农业合作化后的1955-1956年, 一次发生在普遍秋涝的1969-1970年,1984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国策的实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骨节病发病率普遍降低。 2、病情的季节性变化大骨节病素有跑桃花水季节或翻浆季节多发的说法,春季多发。但在大骨节病致病因子非常活跃的地方四季都有新发病人季节性多发现象就难以看到反之致病因子不活跃的地方发病率很低季节性多发现象也难以看到。 1、发病年 大骨节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少年、成人中新发病例甚少。在重病区,发病年龄提前,两三岁即可发病,在轻病区发病年龄错后,可迟至十岁以后。发病初期,只有X线改变,临床检查看不到明显体征,如不脱离病因,病情将逐步加重,一两年后有的可出现干骺早期闭合、骨端严重破坏等改变,可是临床检查,有的病人体征仍不明显。成年之后,不论当地人或迁入者,因骨骺发育已完成,不可能再出现短指畸形或侏儒状体态。显然,Ⅱ、Ⅲ度重症病例,都是在幼年发病的。 2、发病与口粮种类的关系 病区口粮各地不同,多以小麦、玉米为主在病区中以大米为主食的人群不发生大骨节病,这是一个很特别的流行病学现象。居住在重病区的朝鲜族,如若种水田主食大米,即不患大骨节病,如若种旱田主食玉米,即与当地汉族同等患病。在病区中,汉族如种水田主食大米,亦可不患大骨节病。有的病村,原来是重病村,种水田主食大米后,大骨节病乃逐渐消失。也有

文档评论(0)

ailuoj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