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之“也”“以”复习课件.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练习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德行》)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练习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恺惘然自失。 * * 虚词一般情况下包括 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文言文将代词划归虚词 ?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介词 “替”、“给” 动词 “作出”、“制定” 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代词 代上文的“君子” 副词 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那些词相当。 A、少数沿用下来 学不可以已 B、有的完全消失 夫战,勇气也。 C、有的用法发生了变化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 如:投诸渤海之北 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两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 “也”的用法 一、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示判断语气的, 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游褒禅山记》) 2.表示肯定语气的,如: 故曰弊在赂秦也。(《六国论》)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左忠毅公逸事》) 3.表示疑问语气的,如: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4.表示感叹语气的,如: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庄暴见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 用疑问代词。) 二、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季氏》) “以”的用法 (一)、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4、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二)、连词。用法相当于“而”。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2、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3、表示目的关系,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4、表示因果关系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与妻书》) (三).助词。 1、作语气助词,“来”“往”“前”“后”“左”“右”等方位词连用,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由山以上五六里 2、作语气助词,起调节音节作用 逆以煎我怀 (四).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文档评论(0)

187****50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