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涉台婚姻中离婚后子女抚养权探视权保障的研究
涉台婚姻中离婚后子女抚养权、探视权保障研究-法律
涉台婚姻中离婚后子女抚养权、探视权保障研究
夏吟兰 ,陈 汉 ,刘征峰
【收稿日期】2014-12-18
【基金信息】本文系中国法学会部级课题《涉台婚姻中离婚后子女抚养权、探视权保障研究》(项目编号:cls研海字(2013)18号)成果。
【作者简介】夏吟兰(1957- ),女,上海人,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汉(1979- ),男,浙江德清人,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副教授。刘征峰(1988- ),男,四川威远人,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博士研究生,瑞典隆德大学法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摘 要:正确处理涉台婚姻中离婚后子女抚养、探视问题不仅关涉两岸父母的利益,更关系到两岸未成年人的健康发展。由于两岸分属于不同法域,与抚养、探视相关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均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这些差异集中反映在法律术语的使用上和未成年子女利益的酌定上。在相关案件中,两岸共同面临诸如缺席判决率高、文书送达和调查取证难、儿童拐带问题严重等问题。在裁判文书的承认和执行、大陆配偶居留等多个领域,台湾地区均表现出歧视性态度。由于台湾地区歧视性政策的存在,大陆配偶和未成年子女的权利难以得到充分保障,并进一步诱发了儿童拐带问题。未来两岸应沿着强化司法互助和裁判文书的承认执行的路径来保障离婚后父母和子女的合法权益。台湾地区应尽早废除在大陆配偶居留、工作政策以及裁判文书承认和执行上的歧视性政策。
关键词 :涉台婚姻;抚养;亲权;探视;会面交往;儿童利益;司法协助;儿童拐带;社工调查;文书送达;承认执行
中图分类号:D923.9;D927.58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8557(2015)02-0003-25
海峡两岸,同文同种,文化风俗均系出一脉。经过逾四十年的对峙和隔绝,台湾地区当局于1987年开放台湾居民回祖国大陆探亲以来,两岸居民通婚逐年增多。由于长期隔绝之缘故,两岸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涉台婚姻[ 从台湾地区的角度来看,称“涉陆婚姻”或者“两岸婚姻”似乎更为恰当。但为分析方便之缘故,本文统称涉台婚姻。]也呈现与两岸内部婚姻迥然相异的特征。特别是涉台婚姻的高离婚率使得子女抚养和探视问题成为两岸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子女抚养和探视问题既关乎离异配偶的权益,更关乎未成年子女的权益。探寻涉台婚姻离婚后子女抚养和探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现实及制度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域外法经验,提出合理的改革建议,对于保障离异配偶之权益,推动子女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涉台婚姻现状及特征
(一)两岸通婚状况及特征
1. 1987年之前的两岸通婚状况
海峡两岸同属中国,通婚传统向来有之。在古代,两岸通婚通常是伴随着大规模的移民运动而兴起的,表现为汉人和台湾土著民族之间的通婚。据清人龚柴在《台湾小志》中的记载,“籍隶斯土者除番民后裔占据大半,余皆闽产,间亦有粤产;与土人互婚交友,已不啻水乳交融矣”[ 参见陈碧笙:《清代汉族与平埔诸族之间的矛盾与融合》,载《台湾研究集刊》1985年第4期,第59页。]。由此观之,当时汉人与台湾土著居民之间的通婚已经相当普遍。由于汉人宗族观念浓厚,与原籍来往交流频繁,两岸交流从单向逐渐转变为双向流通,客观上促进了两岸通婚现象的兴起。不仅是大陆青壮男性迁徙、流动到台湾娶妻生子,台湾妇女在当时远嫁大陆的也为数不少。[ 相关考察参见赵巍:《闽台通婚问题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0~13页。]在日据时期,两岸通婚并没有由此中断。台湾光复后,去台人数明显增加,两岸通婚更为普遍。但1949年后,两岸隔绝和对峙的状况阻断了两岸人民通婚的可能。在此后逾四十年间,两岸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陆开展了如火如荼的妇女解放运动,传统社会经历了一场社会主义新型婚姻家庭观念的洗礼。在台湾,由于并不存在类似的妇女解放运动,传统的夫权父权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带有浓厚家长制色彩的民法亲属编在未经修订的情况下在台湾施行了三十余年。直到1985年,相关的修订活动才相继开展。[ 参见施惠玲:《论我国民法亲属编之修正方向与立法原则:由二十实际的成果展望二十一世纪的蓝图》,载《国立中正大学法学集刊》2000年7月刊,第164页。]由于思想解放运动的缺位,台湾普通民众的婚姻家庭观念与大陆存在较大差异。这与涉台婚姻的高离婚率存在一定关联。
2. 1987年台湾解除戒严后的两岸通婚状况
1987年7月15日,台湾地区当局宣布解除台湾本岛和澎湖地区的戒严令。1987年11月,台湾地区当局宣布开放台湾居民回大陆探亲。伴随着大量去台国民党老兵回乡探亲,在开放探亲后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