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怎样引导学生探索解题思路
PAGE
PAGE 1
名师简介
郑伟君,舟山市南海实验初中教师,任南海实验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教学名师巡讲团成员。2002年被评为浙江省特级教师。2007年、2009年和2011年连续三次被中共舟山市委组织部授予“第三、四、五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2013年评为舟山市资深拔尖人才。
怎样引导学生探索解题思路
南海实验初中 郑伟君
数学综合题,由于已知条件和要求结论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明显,分析和思维能力薄弱的学生往往较难得到综合题的解题思路。那么,在平时的解题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探索解题思路的能力?以此为主题,笔者的名师工作室前段时间结合初三中考复习举行了一次研讨活动,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现结合活动中的两个案例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权作引玉之砖。
一、教学过程回顾
【案例1】甲老师复习的主题是特殊三角形,安排了下面的问题,目的是特殊三角形的知识应用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图1问题:如图1,已知∠CAD=90°,AD∥BC,∠ABD=2∠EBC,求证:DE=2AB。
图1
教师出示问题,帮助弄清题意后,进行了启发引导。
师:有哪位同学知道了证明方法?怎样证呢?
教师用期待的眼神看着学生。
很多学生在图上比划着,但看起来比较盲目,有几个在低声交流。约2分钟后,大部分学生还不清楚解题思路。教师期待的神情更明显了。
师:给大家提示一下,取DE的中点F,连结AF,请大家想一想,你能证明了吗?
又过了2分钟,有些学生似乎找到了证明的方法,交流的声音更大了。
生1:由题意可知,AF是直角三角形斜边DE上的中线,所以。又因为AD∥BC,所以∠DBC=∠ADB,而AF=FD,得∠FAD=∠ADB,所以,∠AFB=2∠ADB=2∠DBC=∠ABD,因此AB=AF,得DE=2AB。
师:(如释重负地)这位同学讲得很好!这个问题中,DE是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所以当作出它的中线后,证明就容易了。大家听明白了?
众生:明白了!
师:好,请看下一题。……
图2【案例2】乙老师以有关圆的综合题为载体,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历“看到…想到…”的过程,探索解题思路,下面是其中的一个
图2
例题:如图2,将沿弦BC折叠,交直径AB于点D,若AD=4,DB=5,求弦BC的长。
此题构图简洁,条件清晰,但已知条件与要求的结论之间的联系却不明晰,解题思路比较模糊,问题有一定难度。
师:大家从AD=4,DB=5这一条件,可以想到什么呢?
生1:直径AB=9。
师:很好,从AB是直径还能想到什么呢?
生1:连结AC,因为AB是直径,可知∠ACB=90°。
师:(满意地)对!为了求BC的长,在直角三角形ABC中条件还不够,那么根据其它的已知条件,你是否还能想到什么呢?比如这个图形还有什么特点?
教师在期待着学生能利用沿弦BC折叠这个条件,带来一些有用的东西。
图3生2:老师,我知道了,有相等的弧。如果设点D的对应点是,那么有,。(如图3)
图3
师:(老师的脸上露出了笑容)非常好!还能得到什么呢?
生2:,,
师:请同学们继续观察图形,还有新的结论吗?
在老师的期待和启发下,又过了约2分钟时间,学生经过思考发现了新的结论:。
师:现在已经知道了是等腰三角形,离目标已经很接近了,同学们应该可以找到解题的思路了。
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讨论声此起彼伏,很快地。
生2:作CH⊥AB,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和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三角形相似等结论。有△BCH∽△BAC, 得,即,得。
师:该题的解法很多,请同学们继续思考,肯定还能发现其他的解题思路。
学生又陷入了思考,但效果不佳。
二、课后反思
像甲老师这样的教学过程经常发生在课堂中。有两点不妥:一是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的时间太少,这个问题用到的知识点比较多,综合程度较高,有一定难度,要留给学生探究的时间;二是学生探索解题思路受阻时,老师以提示的形式进行启发,但实质却是帮助学生搭好了“脚手架”,学生顺着老师的思路虽然解决了问题,但思维方法和解题策略方面的收获甚微。解决几何问题的关键是合理转化已知条件和所求结论,在此基础上找到添辅助线的方法,“你是怎样想到添这条辅助线的?”这个问题是学生最想知道的,也是我们要教给学生的最重要的“法宝”。从这个角度看,这种启发是表面和低效的。
乙老师从问题的已知条件和信息(特别是图形的特征)入手,通过设问和追问,引导学生联想有关性质定理,分析图形特点,得到了解题思路,这种做法值得肯定。但由于教师在对已知信息的剖析和分解不够到位,对图形缺乏全面分析、整合,主动发现知识之间联系的指导力度不够等原因,虽然解决了问题,却并没有实现教师希望学生通过“看到…想到…”的思维过程,从而有多种解法的目标,出现了学生“看到了,但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考试题库及答案.pdf VIP
- 供应商月评分表单.doc VIP
- 2023年山西应用科技学院教师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2025年中级保洁员(四级)《理论知识》考试真题(题后附答案及解析).pdf VIP
- 2023-2024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语文试卷含详解.docx VIP
- 烟花爆竹-压药与造粒安全操作规程.docx VIP
- 军队文职考试2022年军队文职《公共科目》真题及解析回忆版.pdf VIP
- 2022年通用技术1_技术试验及其方法.pptx VIP
- 2021年军队文职公共科目真题(含详细答案解析).pdf VIP
- WS∕T 229-2024 尿液理学、化学和有形成分检验.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