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肠黑变病ppt课件
临床医学于波心房选择性钠通道阻滞剂在房颤中的应用颅内非肿瘤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基础医学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围手术期综合治疗的临床指引泌尿生殖道感染衣原体检测和支原体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 大肠黑变病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肛肠科 吴存亮 一、概述 黑变病(Melanopathy)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消化道粘膜色素沉着的良性非炎症性疾病,病变可逆,以消化道粘膜固有层吞噬细胞中含大量黑色素为特征,可见于结肠、回肠、十二指肠、食管甚至胆囊。结肠受累最为常见,因此大肠黑变病报道最多。 一、概述 好发部位:近段结肠 乙状结肠及直肠较少累及。 各结肠段可以单独发病或联合发病,严重者全结肠受累。 病变部位广泛程度提示病情严重程度。 一、概述 首次报道于1829年 1857年Rudffvirchon命名 纤维结肠镜出现后开始了对此病的研究 二、流行病学 曾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的大肠疾病。 近10年MC病明显增多,逐渐跨入常见病行列,可能与结肠镜的普及,内镜医师对MC认识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及便秘患者增加有关。 二、流行病学 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 郑松柏报道了73例,临床表现便秘占(1/2),腹胀腹痛(1/4),便血(1/5),排便习惯(1/10)。 多数来源于纤维结肠镜检,少数来自病理尸检。 此病在正常人群中也较常见。 二、流行病学 在临床中,内镜下被确认患大肠黑变病,几乎都有长期便秘,服用含有蒽醌类泻药的病史。 Nusk等报道在一组包括大肠癌、大肠腺瘤及对照人群中有17.5%(97例)服用蒽醌类泻药,12%有镜下黑变病,40%病理上有黑变病,而未服用此类泻药患者中仅2%有镜下黑变病。 二、流行病学 朱宝欣等研究发现40岁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这可能与中青年妇女分娩后易发生便秘而滥用泻药或出于减肥美容等目的而服用含蒽醌类成分的美容养颜产品有关。 郑松柏等分析730例MC认为,总例数男性略多于女性,但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分组分析表明老年组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而中青年组则女性高于男性。 二、流行病学 黑变病与年龄的相关性研究各报道呈争论态度。 二、流行病学 MC累及结肠近端肠段较远端为多,不同于其他结肠疾病病变以远端多见,这可能与事物残渣在右半结肠中停留时间较长或右半结肠的结构而使药物作用于右半结肠较左半结肠多见。 三、病因学 黑变是由于结肠壁的巨噬细胞中色素沉积。 色素沉积的原因主要倾向于两个方面,一种是各种原因造成的黑色素形成于肠腔后被直接吞噬沉积,二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肠壁细胞凋亡,凋亡小体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在细胞内被转化为脂褐色素造成沉积。 三、病因学 1.长期便秘 有报道指出有MC患者便秘而无服泻药史在便秘缓解后黑变亦减轻,提示便秘是引起MC的重要原因。其具体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目前资料显示是由于便秘引起大便在结肠停留时间过长,滞留的粪便刺激肠壁,诱导肠壁细胞凋亡而造成肠壁细胞受损,凋亡小体(凋亡细胞)如组织碎片被增多的固有层吞噬细胞溶酶体转化为脂褐素或其他色素,这些色素不断地沉积于固有层中,最终形成典型的MC。 三、病因学 2.药物因素 药物是导致MC最重要的发病因素之一已被广泛接受。这也是各原因中最为重要,且可以造成直接沉积及间接转化的因素。多数研究资料表明,黑变病与蒽醌类泻药(大黄、番泻叶、波希鼠青皮、芦荟等)的临床相关程度达90%上。孟祥中认为大肠黑变病作为药源性消化道疾病的一种,其致病因子即为服用蒽醌类泻药的患者中,粘膜黑变的机率高达73.4%。而在服药非蒽醌类泻药中为26.4%。 三、病因学 2.药物因素 蒽醌类泻药的药动学机理主要是由于: (1)蒽醌及其衍生物如三羟甲基蒽醌等具有的胆碱样作用,可兴奋平滑肌上的M受体,使肠蠕动增加 (2)抑制肠细胞膜上的Na+-K+-ATP酶,阻碍Na+的转运,使肠内渗透压增高,保留大量水分,促使肠蠕动而排便 (3)部分蒽醌甙自小肠吸收后,经肝转化为甙元,再刺激盆腔神经从,增加肠蠕动而致泻。 三、病因学 3.食物滞留 有学者提出该病的发生是食物残渣滞留在酶的作用下蛋白分解转变成色素颗粒沉积于肠壁粘膜而成黑变。这常见于慢传输型便秘,肠不全梗阻(结肠机械性或功能性梗阻)的患者。 三、病因学 4.炎症刺激 部分慢性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而无服泻药病史的患者也出现了大肠黑变病。文海泉等检测兔横型炎症皮损中谷光苷肽(CSH)及谷光苷肽过氧化物酶的含量,发现炎症区上二种物质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组。由于谷光苷肽及谷光苷肽过氧化物酶能清除体内的活性氧基的含量和醌类化合物,它的减少使局部酷氨酸酶的活性上升,为炎症后色素沉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