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感染 流行病学ppt课件
安 徽 医 科 大 学
苏虹 教授;实验室生物安全;实验室感染状况
实验室感染特征
实验室突发事件处理;实验室感染;1956年前苏联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感染
1961年莫斯科流行性出血热感染
1967德国马尔堡病毒实验室感染
1978年英国伯明翰医学院天花实验室感染
1979年前苏联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炭疽菌泄漏事件
2001年英国波布特莱尔实验室口蹄疫病毒感染
2003年美国得克萨斯理工大学鼠疫杆菌丢失
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实验室布氏杆菌泄露事件
美国华盛顿国立卫生研究院Q热实验室感染
2003、 2004年新加坡等地的SARS实验室感染;实验室感染的状况;全球最常见的实验室感染;全球最常见的实验室感染;实验室感染的状况;实验室感染的病原体分布;20世纪80年代实验室感染的主要病原为结核分枝杆菌、沙门菌、志贺菌、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
分析1980~1991年间发表的58篇文献中描述375例实验室感染病例,沙门菌、布鲁氏菌则是最常见的细菌感染。3/4的病毒感染是由虫媒病毒和汉坦病毒引起。;实验室感染的主要途径;气溶胶 aerosol
固体和/或液体微粒稳定地悬浮于气体介质中形成的分散体系。
气体介质称为连续相,通常为空气;
微粒(particles)称为分散相,成分复杂、大小不一,粒径一般0.001~10 um。;呼吸道传播;实验室中微生物气溶胶;气溶胶的主要感染途径-操作;气溶胶的主要感染途径-操作;气溶胶的主要感染途径-操作;按产生气溶胶颗粒的多少,分为三级:;除实验室操作可以产生微生物气溶胶外,患有呼吸道传染病或皮毛上染有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动物也可以产生微生物气溶胶。
微生物气溶胶在一个实验室产生后,还可以通过气流转移到同一建筑物的其他地方,甚至污染整个建筑物的空气。;离心机---与实验室生物安全密切相关。操作不当、机械故障以及试管破碎等都可导致气溶胶的产生。;气溶胶的主要感染途径-仪器设备;
厌氧罐 爆裂和散布传染性物质等。
干燥罐 内爆和散布传染性物质等。
冷冻切片机 飞溅物等。;微生物气溶胶的控制;注射器的使用;注射器的使用;加样器的使用;病原体微生物的接种;含有病原体微生物的离心;使用生物安全柜;使用生物安全柜;个人防护;实验室建设--通风系???;消化道摄入传播;消化道摄入传播;经血传播;经血传播;突发事件的涵义;生物性突发事件;生物性突发事件的主要原因;实验室中产生的感染性气溶胶,以泼溅、振荡等实验操作对环境的危害最大。
某些微生物如Q热病原体伯氏考克斯体(Coxiella bornetii)、布鲁菌属(Brucella- spp)感染性极强,经呼吸道吸入数个甚至1个菌体即可致病。;潜在危害性气溶胶的释放;潜在危害性气溶胶的释放;潜在危害性气溶胶的释放;离心机引起的泄漏;离心机引起的泄漏;离心机引起的泄漏;意外注射、切割伤或擦伤;意外注射、切割伤或擦伤;意外注射、切割伤或擦伤;潜在危害性物质的意外食入;潜在危害性物质的意外食入;感染性或潜在感染性物质的溢出;感染性或潜在感染性物质的溢出;感染性或潜在感染性物质的溢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