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钟》与“有意味的形式”.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沉钟》与“有意味的形式”   摘 要:“有意味的形式”的术语最早来源于英国哲学家克莱夫?贝尔,是指一种能激起读者的审美情感的线条、色彩的有机组合。《沉钟》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霍普特曼的戏剧作品。《沉钟》的人物美、环境美和对话美呈现出超功利的“形式美”。戏剧中的爱情与事业的悲剧实质、象征的社会典型以及生命性体现了浓厚的“意味”。   关键词:沉钟 形式 有意味   盖尔哈特?霍普特曼是德国著名的戏剧家。1912年,瑞典皇家学院授予霍普特曼诺贝尔文学奖,表彰其在“戏剧艺术领域中丰硕、多样的出色成就”。霍普特曼一生在文学创作风格上曾有过两次转型:第一次是从自然主义转向现实主义;第二次是1894年带有想象色彩的剧本《翰奈尔升天》的出版,标志着霍普特曼的创作从现实主义转向象征主义。之后,霍普特曼陷入了事业与家庭的低潮时期。他爱上年轻的小提琴演奏家玛格丽特?玛夏克,以致妻子几度带孩子出走,最终家庭破裂。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中,玛夏克不断给予他支持和帮助。1896年,霍普特曼的戏剧《沉钟》在柏林戏院首演。该戏剧情节曲折、故事动人,借铸钟人海因利希沉钟坠谷到重新铸钟,再到死于精灵怀中的悲剧,向读者展现了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不可调和的矛盾。《沉钟》中塑造的“钟”和“森林世界”极具意蕴,在一定程度上向读者展现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的术语最早来源于英国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克莱夫?贝尔。贝尔是20世纪形式主义美学的创始人之一,其《艺术》一书自1914年出版面世,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艺术》是基于对以塞尚、高更和凡高等为代表的后印象主义、整个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以及英国“新实在论”的肯定,构建以“视觉形式主义”为核心的美学观。它认为“绘画的本质在于对自然、现实的再现性模仿,再现性的内容只会引起生活情感,而线条和色彩的排列组合(即形式)能激起我们的审美情感(即有意味)。”[1]由此,贝尔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的假说,为探究艺术的本性提出了新思路。霍普特曼的《沉钟》与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在精神实质上有很多的共同点,甚至说两位作者观点相通。基于此,文章?M从“有意味的形式”的角度解读霍普特曼的《沉钟》,以挖掘其丰富的内涵以及审美价值。   一、《沉钟》的“形式”   形式是超功利的美。贝尔指出:“在每件作品中,以某种独特的方式组成起来的线条和色彩、特定的形式和形式关系激起了我们的审美情感。”[2]贝尔强调了“形式”是特殊有机的组合方式。“形式是美与艺术的内在的表征方式,它与艺术本性发生着深刻的关联,从而揭示与凸显出艺术与美的存在。”[3]形式是表现内在的特殊组合方式,体现出了作者的灵感和才华,彰显着艺术之美。富含历史价值的画像、摄影作品、连环画和插图等只能激发我们的生活情感而非审美的情感。贝尔所指的“形式”是非功利的,不掺杂教育、认识、道德和消遣等因素,也不是为了传达信息,亦或暗示情感的形式。贝尔并不是主张形式必须要革除美,而是担心作者为了表现美而使得形式功利化,最后不能实现有意味的形式的终极目标。所以说,贝尔追求的形式是指以线条、色彩的特殊组合为表征去揭示事物的本质,激发人的审美情感的形式。这种形式归根到底是凌驾于功利之上,不为表现而表现的脱俗的“美”。   《沉钟》借人物美、环境美和对话美给我们创造了视听、想象全方位的美。作品主要人物是铸钟匠海因利希及妻子玛格达、劳登莱茵、老妇人威蒂恒、水精尼格曼和树精等。在戏剧第一幕,作者为我们呈现出一位头长着一把浓密带红的金发、长着蜜糖般甜蜜的嘴、蜜蜂群绕的劳登莱茵。继而,作者又浓墨重彩地渲染劳登莱茵的美。例如,文中描述她的头发是用太阳光线做成的,闪闪的,像渔网一样。显然,这种力度还是难以让读者把劳登莱茵美的形象烙印在心中。作品中为了表现“人物美”,巧妙地淡化或“黑化”其他人的形象以形成视觉的对比,从而突出劳登莱茵的形象。首先是铸钟匠的妻子玛格达,戏剧中没有用任何笔墨去表现其外貌形象;其次是威蒂恒,一个口硬心软的正面人物。但作品不惜把她形容为“雪白的头发蓬乱、脸孔像男人,长了胡须” [4]。这和读者期待的温柔慈祥的形象相去甚远;最后是长了如象般长的鼻子的怪水精,能用蹄子点亮烟火的、残缺不全的树精。这些被淡化或者丑陋化的形象无不为了突出“劳登莱茵”的美丽。戏剧还借树精之口,强调劳登莱茵是精灵之中最美的。总之,作品致力于塑造一个标致至极的美人形象。   该戏剧构造了两个典型的世界。一个是山下的世界,代表教会盛行、工业文明的现实世界。主人公海因利希在山下生活时无私地为“神的事业”奉献,受到人们的尊敬与拥戴,犹如百姓眼中的守护神。他和山下的人们观念一致,认为森林是妖魔鬼怪驻守之地,必然要遭受人们的摧毁。另一个则是山上的世界,代表自然、虚幻的森林世界。《沉钟》对森林世界的描绘给我们留下了美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