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复习教案.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教版必修二复习教案

高二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教案 必修二第一单元 空山道人 邮箱:Cam9509@163.com 教学班级 213班 217班 执行时间 2009年 月 日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单元梳理 散文自古就是文学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分为“叙事散文”、“写景散文”、“抒情散文”三大类,它的灵魂是“形散而神不散”。中国现代散文,是“五四”以来在继承古代散文优秀传统和借鉴国外散文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且涌现出一大批散文名师和佳作。 本单元的三篇散文,有的情景交融;有的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有的咏物抒情。夏夜中迷人的荷塘,古都金秋飘舞的黄叶,北平一家公寓的小房间一抹生机勃勃的快乐的绿,它们都能触动读者的情思,都能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引起读者的共鸣,领略这独特而美好的意境。 《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文章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的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抒写了一种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相交织的情感;《故都的秋》通过对北平秋色的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囚绿记》记叙了作者旅居古都北平,选定可以看到绿色的房间“囚绿”“放绿” 这样几个很小的生活细节,深入挖掘,在平淡中包藏深邃的意蕴和丰富的哲理。在常见的绿色中凝聚了自己的情感和民族的精神,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 ,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希望沦亡的祖国山河早日获得解放。 散文是作者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要反复诵读,从中揣摩文章优美的语言,特别是贴切的比喻;抓住文章的线索,运用想像和联想,领会作者如何处理抒情与写景的关系;结合写作背景理解作者所描写事物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张扬自己的个性,丰富自己的知识,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把所学的有关知识渗透到写作中,提高散文的写作水平。 二、复习《荷塘月色》 (一)复习目标 1、 结合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了解作者不满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2、 学习作品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体会作者在文中创设的独特意境,辨析比喻及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3、 仔细揣摩关键语句的内涵和表达作用,领会文章优美的意境和作者深沉的情思。 (二)课文整体感知 1.解说文题 本文写景状物精彩,意境优美,语言富有韵味。荷塘,是月下的荷塘,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溶溶,像朦胧的幻梦,像飘渺的歌剩;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之美。 2.明了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直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1927年以后的那些日子里,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无论是自由主义者,还是民族主义者,都陷入了彷徨的境地,而像他这样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1927年国内两大政治力量尖锐对立的形式下,就不能不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之中。 3.梳理结构 第一部分(1段):点明颇不宁静的心境,交代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第二部分(2、3段):写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抒发月下独处的感受。 第三部分(4-6段):具体地描写荷塘月色。文章先写荷塘,次写月色,再环顾四周,层次分明。 第四部分(7、8段):写景中人—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风俗,表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感悟主旨 本文写的是一个夏夜,作者为了散心,排解苦闷,去观赏月下荷塘时所见到的景色和此时此际的心情,作者的“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作者在1927年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时的苦闷彷徨,反映了作者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找精神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三)重点句子赏析 1、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一段没有写月,但处处有月,荷叶、荷花,都处在朦胧的月光中,有着奇异的光彩。把盛开的和含苞欲放的白花比喻成“明珠”“星星”,从色彩和光华上写荷花之美。写荷花的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方飘来的歌声一样似有似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如在嘈杂的白天,绝不会有这样的感受。荷香本是嗅觉形象,作者却把它比喻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其转化为听觉形象,这种把一种感觉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感觉的形象的写法,在修辞学上称为“通感”或“联觉”。运用这种修辞方法,可以启发读者更加广阔深远的想像和联想,让读者从各自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素养出发,去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

文档评论(0)

asd5225136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