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胆脂瘤型中耳炎形成的局部炎性浸润(刺激)学说ppt课件
胆脂瘤型中耳炎形成的局部炎性浸润(刺激)学说——病理和临床研究;前 言;材料和方法;对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中耳炎研究中心的11耳人胆脂瘤型中耳炎,12耳鼓膜内陷囊袋颞骨连续切片进行光镜病理学观察。
重点对胆脂瘤侵犯区域、内陷囊袋的部位,以及胆脂瘤周围和囊袋内侧面中耳腔的病变情况进行观察。;对290耳人中耳炎颞骨连续切片进行光镜组织病理学对比观察
着重于中耳系统各不同区域炎性渗出液积存率和肉芽组织发生率及骨质吸收、破坏的观察研究。;对33耳胆脂瘤中耳炎进行术中观察
重点对胆脂瘤侵入、占据的不同区域和听骨破坏情况进行对比观察。;结 果;
侵入后上鼓室砧-镫骨区8耳(72.73%)(右上图)
侵入鼓窦口-乳突区6耳(54.54%)
侵入前半中耳腔3耳(27.27%)
胆脂瘤对听骨链及周围骨质有不同程度吸收破坏(右下图)
;12耳鼓膜内陷囊袋中,松弛部5耳,鼓膜后上象限8耳,其中3耳在松弛部和后上象限均有囊袋形成。2耳松弛部囊袋和5耳鼓膜后上象限囊袋内有脱落角化上皮,形成前期胆脂瘤囊袋(见右图);所有11耳胆脂瘤周围和12耳鼓膜内陷囊袋的内侧面的中耳腔均观察到有炎性渗出液、粘连和肉芽组织等炎性病变存在(右图)。
;290耳中耳炎颞骨连续切片的组织病理学光镜观察结果显示:
所有中耳腔均有炎性渗出液积存,其中142耳中耳腔有肉芽组织形成;
渗出液积存率和肉芽组织发生率在前半中耳腔分别为47.0% 和11.3%,在听骨链区分别 为92.5% 和88.4%,在鼓窦-乳突区分别为93.4%和 89.4%。;在听骨链区炎性病变最严重(见右图);其中35耳(12.07%)发现听骨和上鼓室周围骨质有吸收破坏,5耳听骨链中断,但前半中耳腔未见有骨质破坏者。;33耳胆脂瘤型中耳炎术中观察结果表明:33耳胆脂瘤均侵入听骨链区为100%,27耳胆脂瘤侵入鼓窦区,占81.8%,仅5耳侵入前半中耳腔,占15.1%。30耳(90.91%)显示听骨有吸收破坏,上鼓室及鼓窦周围骨质破坏者22耳(66.67%),但前半中耳腔未见有骨质破坏者。;病理和临床观察研究结果一致,都显示中耳炎时听骨链区病变最严重。;讨 论;近年更多的病理和临床研究表明,胆脂瘤的形成与中耳系统炎症存在有直接的密???关系。
Yoon1990年在鼓膜内陷的病理和病理病因学颞骨连续切片的光镜组织学研究认为:鼓膜内陷囊袋和胆脂瘤是过去和现在中耳炎病变,特别是继发鼓膜外层鳞状上皮病变的结果。 ;Goycoolea1999年发现鳞状上皮在炎症刺激下总是把肉芽组织、渗出液机化物当作“桥”,并沿着它向中耳侵入而形成胆脂瘤。
认为鳞状上皮层增生、侵入与肉芽组织等炎性病变有某种联系。;Rawashima 1991年对32个耳鼓膜松弛部内陷用鼓膜照相、X线和CT扫描进行临床研究表明鼓膜松弛部内陷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随中耳炎粘连程度的加重而增加,中耳粘连是囊袋形成的主要直接原因,与中耳负压关系不大 。;Hasebe 2000年为研究重度松弛部鼓膜内陷的病理病因,对107耳伴渗出液的中耳炎(OME)经鼓膜管治疗3个月以上的病例进行CT扫描研究 认为松弛部鼓膜内陷的严重程度与中耳炎病变严重程度相平行,它是中耳炎性病变的部分表现 。 ;本研究显示12耳鼓膜内陷囊袋的内侧面中耳腔均有炎性渗出液、粘连和肉芽等炎性病变存在,更清楚地表明鼓膜内陷囊袋是中耳炎性病变所导致的,它是中耳炎性病变的一部分,这与近年其他学者研究结果一致。;综上研究结果提示:
胆脂瘤应该是中耳炎症浸润刺激引起的。但是中耳炎症为什么偏偏易于刺激鼓膜松弛部和紧张部后上象限的局部区域,而不是鼓膜其他部位的鳞状上皮增生诱导胆脂瘤形成的问题却无法回答。;本研究结果显示听骨链区(包括上鼓室和后上鼓室)和鼓窦-乳突区渗出液的积存率和肉芽组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前半中耳腔,且听骨链区病变最严重。 ; Funai等1992年对75例获得性鼓室胆脂瘤进行高分率CT研究,发现不同大小的胆脂瘤可以分别占据鼓室、后鼓室(鼓峡周围)和鼓窦乳突不同区域,显示其病变主要集中在听骨链区。本组11耳胆脂瘤颞骨病理切片和33耳胆脂瘤型中耳炎术中观察结果与之相同。; 从以上病理和临床研究可以看出,中耳炎病理过程中,中耳不同区域的炎性病变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与胆脂瘤性中耳炎完全一致,我们认为这绝不是偶然巧合,它们之间必然有某种密切联系。 ;中耳炎病理过程中,鼓膜病变实际上是中耳炎性病变的局部改变,它病变的部位、性质和程度与相邻的中耳病变情况密切相关。由于中耳炎时,特别在慢性中耳炎过程中,上鼓室、中鼓室后上区多为顽固性病变且严重,因而其相对应部位的鼓膜松弛部和紧张部后上象限受炎症刺激病变机会亦多,易产生此区鼓膜充血肿胀,萎缩变薄,粘连、内陷、囊袋形成或穿孔。 ;作者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