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疑难病例讨论911张闻珊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疑难病例讨论911张闻珊课件

—— 一例4岁食管破裂致脓胸 疑难病例讨论 探讨如何评估、加强营养支持 探讨如何做好小儿人工气道护理 探讨管道的固定 讨论的目的 病情介绍 护理重难点 治疗经过 疑难病例 讨论的目的 病情介绍 护理重难点 治疗经过 疑难病例 病情简介 姓名:张闻珊 性别:女 年龄:4岁 入院时间:2013年12月14日 诊断: 1.食管破裂并右侧急性脓胸; 2.肺部感染; 3.胸部闭合性损伤; 4.腹部闭合性损伤-胰腺挫伤? 5.全身多处软组织伤; 6.低蛋白血症; 入院经过 入院情况 以“外伤致胸腹部疼痛12小时”为主诉就诊于我院急诊,疼痛呈持续性,无恶心、呕吐,入院1小时前疼痛加剧,伴异常哭闹,伴发热、呕吐胃内容物,T38.4℃,以“胸腹部闭合性损伤——胰腺损伤待排”收住普外三A,受伤以来精神、睡眠较差,小便正常,大便未解。 查体 T 38℃,HR 171次/min, 神清,颜面部 、腰部等全身多处打痕、瘀斑、局部肿胀,左颈、左胸壁扪及皮下气肿,双侧胸壁轻压痛;腹软,中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其余无特殊。 入院经过 辅助检查 血RT:WBC 16.0×109/L , NE 81.7% , HGB 137g/L , PLT 389×109/L 急诊生化:K 3.51mmol/L 血淀粉酶:937U/L ↑ 腹部彩超:未见明显异常 胸腹联合CT:双侧胸腔积液 特殊情况 外伤原因为母亲暴力鞭打,平素均有暴力殴打史 “头孢替安”预防感染 禁食、补液、营养支持 发热予物理降温 入院后治疗 讨论的目的 病情介绍 护理重难点 治疗经过 疑难病例 治疗经过 治疗经过 治疗经过 目前情况 伤口:颈部切口、气切伤口已愈合;胸腔闭式引流 管已拔除,无胸闷、呼吸困难等不适; 饮食:空肠造瘘仍百普力950ml每日50ml/h ; 经口进软食,无不适; 体温:未再发热; 痰液:量少,能自行咳出; 静脉给药:停止 讨论的目的 病情介绍 护理重难点 治疗经过 疑难病例 入院至今存在的护理问题 护理难点 V.S. 小儿人工气道的特点 人工气道 护理难度高,任何微小细节的不足均可造成严重后果 如何预防人工气道相关的窒息 小儿呼吸道敏感性相对较高,腺体分泌旺盛,不合理的吸痰反而会刺激腺体分泌,甚至诱发气道痉挛 小儿人工气道的护理提倡: 集束化护理 + 细节护理 营养支持 How To Find A Balance? 判断营养的指标:体重、身高、血浆蛋白含量 体脂肪厚度 严格禁食 营养支持 营养支持 严格禁食的同时通过静脉补充营养; 术后尽早通过空肠造瘘进行肠内高营养治疗恢复肠道功能 (同时胃肠减压); 监测血浆蛋白的浓度,必要时经静脉途径补充蛋白; 复查食道造影,把握经口进食的时机 自发性食管破裂患者由于食管缺乏浆膜层,故吻合口愈合较慢,禁食、禁水时间较长 胸腔闭式引流管固定 胸腔闭式引流管固定 研究表明: 几种固定管道的方法 1.分叉交织法 几种固定管道的方法 2、螺旋法 几种固定管道的方法 3、高举平台法 几种固定管道的方法 4、覆盖法 适用于: 耻骨联合上膀胱穿刺置管 中心静脉导管 血滤导管 几种固定管道的方法 5.其他 5.其他 几种固定管道的方法 相关知识 疑难病例 食管破裂 定义:是指因管腔内压力骤增,致使邻近横膈上的食管侧壁全层纵行撕裂。又称Boerhaave综合征、自发性食管撕裂综合征、食管压力性破裂等。 病因:1.刀枪伤及火器伤及食管; 2.胸部钝挫伤; 3.误吞异物刺破食管,食管镜检查误伤等; 4.剧烈呕吐或其他因素使腹内及食管内压力急剧增加时; 临床表现: 早期:突发胸痛或上腹部疼痛,向肩背部放射,并有发热、气 促及呼吸困难等。 后期:与损伤部位有关 胸段食管破裂时表现为胸骨后或上胸部剧烈疼痛,穿孔进入胸 膜腔后可引起液气胸,因而可有患侧胸痛、呼吸困难及紫绀等症状 食管破裂 凶险之处: 1.容易误诊、漏诊。 2.本病病死率与

文档评论(0)

mmrs36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