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智良如何研究历史课件
如何学习和研究历史 ——从本人的学术道路谈起苏智良一、导师陈旭麓教授 “史识是治史者的眼睛。”近代中国万象杂陈,先生以他独具的史眼为人们揭示出“新陈代谢”这一主旋律,更显功力的则是他能在新旧交织的千丝万缕中理出头绪,揭示新与旧互相转化的来龙去脉。他不仅看到新旧的更替,还看到新与新的递嬗。新中见陈,陈中见新,同中见异,异中见同,“从同一性中找出不同一性,从不同一性中找出同一性”。思辨的火花由此迸发。 要善于透过现象揭示历史的本质。他指出:“义和团的落后性通过正义的斗争表现它的合理存在。”“义和团不是民族觉醒,它促进了民族觉醒。”“义和团运动代表民族感情,并不代表时代脚步。”他说:“太平天国是农民战争,农民战争从来只是一种改朝换代的工具,并不是创建新生产的力量。”同时他也看到了“太平天国仍然是旧式农民战争,但已萌发了一些新苗,新苗又为封建浊流淹没”。再如“曾国藩是封建传统的忠实捍卫者。然而恰恰从他身上开始了传统的裂口”。“租界是罪恶的渊薮却在闭塞的封建区域中展示了西方文明(租界的管理、法制和对新派的‘保护’)”。“民族壁垒可以阻挡侵略,也会封锁自己”。“一村一户都有围子,万里长城是个大围子”。“革命在反对旧传统中形成自己的传统,一旦形成了传统就为自己制造了框框”。 “革命以暴力行之,当之者靡;改革靠政令推行,政令之行否在官,而官常常是改革的阻力,所以改革比革命难”。——张和声《陈旭麓先生史学思辨探微:智以藏往,神以知来》《文汇报》2009年12月28日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则是陈先生晚年精心结撰的一部带有哲理性的巨著,也是他晚年倾全力树建的近代新史架构的奠基之作。 全书共20章30余万字,以综揽全局的气度,并依照历史自身的时序深入地论述了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到社会意识的极其复杂的新陈代谢过程,在真正意义上重写了中国近代史。此书于1992年7月出版后,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被誉为“才气横溢、情文并茂的学术著作”、“中国近代史的开拓性之作”、“力透近代社会风云的精湛之作”,先后获得第七届中国图书奖、华东六省一市优秀理论读物一等奖、第二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等六项大奖。才识并世同钦,述作传诸不朽。 ——谭其骧教授挽陈先生二、上海城市研究 上海的复杂性,在人类文化史上罕见,纽约、巴黎等城市,也是多元文化、异质文化,但它们也不是行政机构多元、司法系统多元、交通系统多元、货币多元。上海的多元是不可复制的。1985、87:《上海近代史》(合作)上下册,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上海一百年》(合作)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上海:近代新文明的形态》(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上海史》,上海市精品课程2011:《上海城区史》(主编),学林出版社,180万字论文《中共建党与近代上海社会》38000字成文过程1979—2011年一、上海成长:城市化、现代化和国际化二、新阶层的应运而生 三、上海建党的文化起源:思想、主义、新文化 四、共产国际与共产党上海发起组 创新点:第一,充分论证了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的阶级基础。自19世纪末以来,上海的现代性得到了充分发展。这种现代性汇集和包容了各种新生事物,集中体现在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新社会阶级(如工人阶级)的萌生与成长,从而为历史注入了新的动力。近代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化城市,聚集着全国最广大的工人阶级队伍。工业社会的诸种矛盾与紧张,资本家阶级与产业无产阶级两者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也以阶级斗争的形式直接在上海呈现出来。随着以上海工人为主体的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和阶级觉悟的提高,阶级斗争亦表现得愈加尖锐化,这样一种阶级状况,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创建的社会基础。第二,通过将革命史与思想史两者结合起来,致力于探询如新文化运动这样的关键性文化转变,如何促成孕育了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诞生以及革命史的普遍展开,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来探讨中国革命的深层意义。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上海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提供了思想上的准备,最终构成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的文化起源。这体现在1920年前后,包括《新青年》、《星期评论》等上海的新文化运动核心刊物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向,以及此时的上海实际上是“共产主义出版事业的主要中心”。新的信仰和智识风气在此得以引介和传播。而《新青年》上海编辑部及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则是中共上海发起组的主要成员基础。就此而论,近代中国的启蒙与革命(救亡)实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连续统一体,在某种意义上,革命乃启蒙之子。第三,通过多种不同来源史料的互证,初步厘清了中共上海发起组的工作经费来源。1920年5月至1920年底,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给予了上海共产党组织相当的经济资助。其资助范围包括宣传、出版等方面。随后,由于苏俄方面对华经费严重匮乏,经济关系隔绝。从1920年底(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