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语中辩证法恢复保存
《论语》中的辩证法 ——王慧姣(12S016009) 半部《论语》治天下 一、修身·齊家篇 (一)德行觀中的辯證法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P4) “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份。 事物的運動和發展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遵循事物原有的規律。 (二)人生價值中的辯證法 子曰:“不患無位, 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 求為可知也。”(《里仁》) 子曰: “ 君子病無能焉, 不病人之不已知也。” (《衛靈公》) 子曰: “ 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他人”與“我”的關係——內外因 認識世界的重要方法——內外因 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是第一位的原因。它是事物存在的基礎,是一事物區別于他事物的內在本質。 外因是事物發展的外部條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它能加速或延緩事物發展的進程。局部改变事物發展的面貌,在一定條件下,对事物的發展能否实现起决定性作用。 外因必须通过內因而起作用。人生價值的實現更多靠個人主觀因素。 (三)義利觀中的辯證法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君子謀道不謀食。” 君子、小人之辯 “義”與“利”是矛盾著的兩個方面。君子只有重義避利,才能與小人顯然別,才能真正體現君子的風範。 (四)教育教學觀中的辯證法 因材施教。孔子善於用辯證法校正和培養弟子的學習習慣: “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在教學上,孔子啓發誘導弟子,“不憤不啓,不非不發。舉壹隅以三隅反。” 他反對“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法,要求弟子能夠“舉壹反三”,在充分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對他們啓發誘導。這些教學方法就是現在所謂的“學生主體原則”“注重身教原則”,都符合教學的基本規律。因爲“不憤”與“不啓”“不非”與“不發”舉壹”與“反三”,都是矛盾的對立面,在教學中得以辯證對待,使之矛盾對立的雙方在相應的教學方法和教育規律下求得協調的辯證的統壹。 學問的妙處在於舉一反三。而這個過程恰好是由量變到質變的積累過程。我們經常說“創新”,強調一個“新”字,“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也就是說不但要瞭解舊知識,更重要的是有創造性的新思想,而這個“新”引申為質變。然而只有在掌握大量事實可靠的資料后,才有了實現創新的可能性。孔子不僅找出了做學問中“憤”“啓”、“非”“發”的對立統一關係,更指出了質變量變的轉化。也只有舉一反三,我們才能夠實現通達創新。 (五)修養篇 1、按客觀規律辦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不惑:迷惑 達權也。靈活變通,不至迷惑。 “知命”也就是承认世界本來存在的必然性,瞭解規律,順應天命,不強求、不苛求,這樣,對於外在的成敗也無所縈懷。 (六)察人與孝悌之義中的辯證法 透過現象看本質。由內視外。 1、“巧言令色,鮮矣仁。” 巧言,花言巧語;令色,虛偽、偽善的面貌。 2、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爲孝乎?”(《為政》P14、15) 色難(子女侍奉父母時)發自內心的和顏悅色是最難的;勞,效勞。 齊家孝悌之義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禦,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無違:不要違背(禮節) 二、辨析:詭辯論同《論語》中的辯證法 客觀辯證法 主觀辯證法 詭辯論 詭辯,指爲明顯的謬誤或與公認的合理觀念相對立的謬見提供論據的似是而非的推理和論斷。詭辯所使用的論證手法稱作詭辯術。詭辯論思想方法的實質是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研究和批判詭辯論是在同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鬥爭中堅持和發展唯物辯證法的壹個重要方面。 離開了對客觀實際的全面反映,辯證法就成了詭辯論。 “概念的全面的、普遍灵活性, 达到了对立面同一的灵活性— 这就是问题的实质所在。这种灵活性,如果加以主观的应用= 折衷主义与诡辩。客观地应用的灵活性, 就是辩证法, 就是世界的永恒发展的正确反映。” ——列宁 三、《論語》辯證法的核心:君子之道——中庸 辯證法要求, 在觀察、分析任何事物的時候, 必須首先把對象分析爲兩個部分,找出事物的對立方面, 認識它們同和異的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