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要开卷语及志道章.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语讲要开卷语及志道章

印光大師開示讀經法則看經論,及各典章,不可急躁,須多看。急躁不能凝靜,必難得其旨趣。后生稍聰明,得一部經書,廢寢忘餐的看。一遍看過,第二遍便無興看。即看,亦若喪氣失魂之相。此種人,均無成就,當力戒之。蘇東坡云: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孔子乃生知之聖,讀《易》尙至韋編三絕。以孔子之資格,當過目成誦,何必又要看文而讀。故知看文,有大好處。背誦,多滑口誦過。看文,則一字一句,悉知旨趣。吾人當取以為法,切不可顯自己聰明,專尙背誦也。當孔子時無紙,凡書,或書于木板,或書于竹簡(亦竹板也)。《易》之六十四卦,乃伏羲所畫。六十四卦開首之彖,乃文王所作。每卦之六爻,乃周公所作。此外之上經彖傳、象傳、下經彖傳、象傳,並幹坤二卦之文言,及系辭上傳、系辭下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所謂十異者,皆孔子所作。若約字說,孔子所作者,比文王周公所作,當多十余倍。而孔子讀文王周公之《易》,竟至將編書之熟皮繩,磨斷過三次,可以知讀之遍數不可計也。吾人能以孔子之恆而讀佛經、持佛名,必能以佛之言之德,熏已之業識心,成如來之智慧藏也。論語講要開卷語論語,記至聖先師言語之書,自古為學者所必讀。至聖孔子,談學論道,答弟子時人之問,所言皆至理。語及詩書易禮春秋,凡所指點,皆扼一經之要。故欲讀聖賢書,求真實理者,當自讀論語始。雪廬老人,東魯純儒也。早年入衍聖公幕,後隨孔上公遷寓臺中。暇時勤宣內典,教授儒經。晚年深感時風不競,聖教不彰。乃設論語講習班,廣接文教各業有心人士,定期講習。此即老人講授言辭,學者筆記之,名為講要,連載明倫月刊。老人辭世生西,諸弟子議以此記入其全集。逐以明倫所載之文,編輯成冊。分由諸子校讎,再經修潤。淹遲至今,始告付印。論語二十篇,為魯論篇數。其中章次,不相聯屬。雪公取述而篇志道章,以道德仁藝為綱,俾學者知其要指。道乃人之心體,即中庸云,天命之謂性。是性天然而有,寂然不動,而人不自知。德者由體所起微動之相,亦即初動之心念,人亦昧而不知。仁與藝,皆是體相所發之大用。仁者親也,厚以待人,推至於物,乃用之根本。藝者,禮樂射禦書數,以及一切藝術技能。讀論語者,要在知有是道。知而修之,則漸與俗習相遠,與天性相近。修至極處,則無俗習,而唯自性,即至聖人之境。聖人通明無礙,無所不能。修是道者,須依事相而行。禮樂以至百工,施於政教百業,皆事也。事本於仁,去爭行讓,公而無私。初由勉強而行,後則安而行之,入形而上,動念是道,聖功成矣。二十篇中,諸章經文,有說體者,有說相者,有說用者。學者以此四綱,繹其經義,綱舉目張,其庶乎學之有道矣。論語第一章,子曰學而時習之。習者,習其所學聖言聖行也。時習者,無時而不習也。使學而不習,習而不恆,皆非夫子所曰學也。如學夫子溫良恭儉讓,而好奢如故,與人爭奪如故,學習云何哉。又如學恕道,則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須如子貢終身行之。論語二十篇,皆當如是學。詩書易禮春秋,亦如是學。必如是,乃能希聖希賢也。民國九十二年第二癸未季夏月記者敬識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述而第七》此章書為儒學之總綱,圓該中國文化之體相用。志據依遊是孔子教人求學之方法。道德仁藝是孔子教人所求之實學。道是體,德是相,皆是內在。仁藝是用,皆是外在。仁是用之總,喻如總根,半內半外。藝是用之別,喻如枝幹,純屬於外。孔子學說以仁為本,由仁發藝,以藝護仁,仁藝相得,喻如根幹互滋。仁原於德,德原於道。道德非中人以下可解,然行仁藝,道德即在其中。如此由體達用,用不離體,中國文化之精神即在是焉。志於道者。道即本心,亦即真心,寂照湛然。寂者不動,此是定力。照者光明,此是智慧。寂而照,照而寂,定智湛然,恆在本心。禮記中庸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天命,是天然而有之意。性是人人本有,故云天命之謂性。此即人之本性。率性,古注:「無為而安行曰性之」。無為,非由造作而來,即指本性而言。本性不動,故曰安。行是動念。行曰性之,即孟子盡心篇所說:「堯舜性之也。」性之,即是率性之義,動念自然合乎本性。廣韻:「率,循也。」循性不變,即曰道,是謂性體。就循性不變而言,道即是性,性即是道。志者,說文:「心之所之也。」心之所之,即守此道而不離也。守道不離,即是將心定之於道。亦即「默而識之」之意。據於德者。不動謂之性,動則謂之心,此心正直,故曰德。真心初動之時,動,起念頭。動義為業,亦名業相。僅有幾微之動相。不覺初動,接之再動,則有見相。見則昏,謂之昏德。昏即出現妄境。此在起信論,名為三細相。妄境出現以後,則有諸種粗相,然後煩擾不安矣。若能初動即覺,如已成聖人之孔子,一動即覺。覺而復明,是謂明德。明則滅昏除妄,即行有所得。六書精蘊:「直心為惪」,「行道而得於心為惪」。惪,即是德字。中庸:「修道之謂教」,道體本靜,動則省修,故云修道。說文:「據,杖持也。」德如杖,必須持之勿失。失持則傾,傾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