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赵国华化学-界面吸附-电化学调控-光电催化协同方法与-同济大学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推荐项目公示
一、项目名称:
界面吸附-电化学调控-光电催化协同方法与环境污染物高效降解机制
二、推荐单位:
同济大学
三、项目简介:
环境有机污染物普遍存在低浓度、高毒性的特点,如何有效实现较低浓度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及高效氧化,是环境化学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该成果针对环境中低浓度高毒性有机污染物降解过程中的两个关键科学问题:如何增强低浓度污染物在催化微界面的有效吸附以及如何实现低浓度高毒性目标污染物在催化电极材料上的高效氧化,展开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特征结构的环境污染物光电催化吸附微界面的原位化学设计思想和构筑手段,设计制备了一系列结构可控、性能优异的光电催化剂,获得了高性能光电催化电极界面的多角度、多层次表面电荷调控方法,实现了多种特征环境污染物的高效光电协同催化氧化,解决了环境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和高效氧化的难题,为环境有机污染物光电催化界面的设计和电荷调控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主要发现点如下:
1. 提出了一系列特征结构的环境污染物光电催化吸附微界面的原位化学设计思想和构筑手段,构建了特征桩式结构、3D有序大孔结构、表面亲疏水调控等具有高比表面积、高空间利用率、优异光电一体化催化性能的新型光电催化电极,建立了环境污染物的微界面吸附增强-电化学荷电调控和高效光电协同催化氧化的新方法,为环境污染物选择性吸附光电催化界面的构筑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理论依据。
2. 结合微观、原位表征、理论计算等方法,深入研究了光电催化界面亲疏水性和表面电荷数目等界面特性对于环境有机污染物吸附的影响机制,并提出了通过对光电催化界面催化活性物质种类、微观结构和表面亲疏水能力的调控实现污染物的有效富集,进而实现高效氧化的新方法,为环境污染物界面吸附-电化学调控-光电催化协同新方法的建立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理论基础。
3.结合光电催化分子机制、中间产物分子动力学研究等手段,揭示了光电催化界面的电荷调控机理及光电协同实现污染物高效氧化的机制。探索光生电子和空穴在施加电位调控时的传递和反应机理,利用光电一体化的协同机制实现对光生电子空穴复合的有效抑制,同时提高光电催化界面对污染物的催化能力,并对协同作用的机理进行合理的阐述,为光电协同技术在环境有机污染物高效降解方向上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
同时,10篇代表性论文分别发表在Environ. Sci. Technol、J. Phys. Chem. C、Biomaterials、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等环境化学领域权威期刊上,SCI总引用次数达748次,单篇SCI最高被引100次,SCI篇均被引74次。?
四、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成果完成人员名单
(此表涉及到的知识产权问题由填报单位负责)
序号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技术职称
文化程度
是否留学归国
工作单位
对成果创造性贡献
1
赵国华
男
1965.10
正高
博士研究生
是
同济大学
项目学术负责人,负责项目的总体规划、统筹、组建团队及实施。对于1、2、3发现点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是10篇代表性论文的作者,且为1、3、5、6、7、8、9、10代表性论文的通讯作者。在本项目中,提出了利用原位化学手段构筑环境污染物光电催化吸附微界面,建立了污染物的富集-吸附增强和高效氧化的新方法;揭示了光电催化界面的电荷调控机理及光电协同实现污染物高效氧化的机制。
2
胡中华
男
1960.10
正高
博士研究生
是
同济大学
主要学术骨干,对主要发现点1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代表性论文2、4的通讯作者。在本项目中,提出以过氧钛酸盐为前驱体,水热原位生长的方法制备固定在不同孔隙率的活性炭颗粒(TiO2 / AC)上的复合光催化剂TiO2的方法,并进一步讨论了界面吸附与TiO2光催化协同效应的机理。
3
刘梅川
女
1978.07
副高
博士研究生
是
同济大学
参与了本项目的研究工作,对主要发现点1、2做出了贡献。是代表性论文中3、7、9的完成者之一。为探索光生电子和空穴在施加电位调控时的传递和反应机理,利用光电一体化的协同机制实现对光生电子空穴复合的有效抑制这一发现点做出了突出贡献。
4
张亚男
女
1980.12
副高
博士研究生
否
同济大学
参与了本项目的研究工作,对主要发现点1、3做出了贡献。是代表性论文中1、5、10的完成者之一。
5
曹同成
男
1974.03
副高
博士研究生
否
同济大学
参与了本项目的研究工作,对主要发现点2、3做出了贡献。是代表性论文中3、7的完成者之一。
五、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序号
论文、专著 名称/刊名/作者
影响因子
年(卷):页码
发表
年月
通讯作者/第一作者
(中文名)
SCI引用
总次数
是否国内完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