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行为的展望.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众行为的展望

社會影響 朝陽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 陳麗欣 大綱 壹、社會影響之涵義 貳、社會影響的理論探討 參、社會影響的方式 肆、從眾行為的展望 社會影響之涵義 「社會影響」是指由於他人或團體的意見或行為所行成的社會壓力,使得個人的意見或行為改變的社會現象而言,這種現象,主要可區分為三種不同的形式:從眾、順從及服從。 經由「社會影響」通常會促使一群人表現出相同的行為,也就是造成社會行為的一致性。更具體地說,這種社會行為的一致性,往往是由於社會成員「從眾」或「服從」的結果。 社會影響的理論探討(3/1) 一些早期的社會思想家對於人類社會行為的「相似性」及「一致性」傾向, 是以「本能」的觀點來解釋,現今的社會心理學家則從其他觀點來解釋社會行為的一致性。 總括而言,可從四種不同觀點來解釋社會行為趨向一致性的成因: 一、社會規範:入境隨俗,照章行事 二、社會感染或模仿:依樣畫葫蘆 三、社會比較:不明狀況,有樣學樣 四、客觀的自我知覺:千夫所指,無疾而終 社會影響的理論探討(3/2) 一、社會規範:入境隨俗,照章行事 每個團體或社會都會發展出一套規則,這是一套非正式的行為規範,這些規則或規範是隱含的,並不是明文規定。我們通常是不自覺地遵循著,只有在這些規範被破壞或是行為違反了這些規範時,我們才會注意到它的存在。 二、社會感染或模仿:依樣畫葫蘆 社會行為之所以會趨向一致性,原因是個人在社會裡會相互「模仿」或是社會行為會相互「感染」。由於社會中的某個特定人物或「楷模」的行為,進而引起一大群人也做出相似行為現象,便是一種「社會感染」 社會影響的理論探討(3/3) 三、社會比較:不明狀況,有樣學樣 Leon Festinger認為當一些事情引起個人懷疑自己的意見或行為時, 個人會向社會或團體裹其他的人尋求可參考訊息。也就是說個人會將自己的意見或行為與他人比較,看看自己的言行是否與他人一致,做為判斷自己言行正確性的準繩,這種將自己行為與他人比較的過程,便是「社會比較」。 四、客觀的自我知覺:千夫所指,無疾而終 個人通常會避免「自我意識」的感覺,也就是個人注意到自己言行的知覺,由研究結果顯示:注意到自己言行的感覺,並不是一件愉快的感受,會使個人較注意自己的缺點及失敗的地方,而引起不安的感覺。所以,為了避免「客觀」的自我知覺所引起的不安及不自在的感覺,個人通常使自己的言行儘可能地保持「正常」,不要受人注意。 社會影響的方式 一、從眾 二、順從 三、服從權威 四、合作或競爭的互動策略 社會影響的方式(1-6-1) 一、從眾 在社會中或團體中,一旦有人表現不合期待就會有一些人或團體出面 糾正。當個體的行為是因為他人都這麼做而做時即稱之為「從眾」 ★謝力夫(Sherif)的研究:在黑暗中猜測?? 自動效果(autokinetic effect) ★艾斯(Asch)的研究:知覺研究(眼見不信未必說出) (一)為何有從眾行為? (二)人何時從眾? (三)多數人與少數人的影響 社會影響的方式(1-6-2) 一、從眾 (一)為何有從眾行為? 基本上,人們因兩項理由而表現出從眾:第一,我們因為想得到社會支持,避免社會非難而從眾。第二,他人的行為提供 有用的訊息。 1、害怕社會非難(規範性影響) (Asch之研究) 想要獲得團體的認同,逃避團體之非難。 2、缺乏訊息(訊息性影響:希望正確)(Sherif之研究) 他人是訊息的重要來源之一,他們也許會知道一些我們所不曉得的事,依照他們所做的而行事,我們或許可獲得一些知識。??? 社會影響的方式(1-6-3) 一、從眾 (二)個人何時從眾 影響從眾行為程度的因素: a、害怕偏離: b、團體凝聚力:團體凝聚力↑,從眾↑l????? 例如古巴豬玀灣事件(Bay of Pigs) c、團體一致性: d、團體大小: e、對獨立判斷之承諾 f、對非從眾反應之承諾: g.個別差異性:控制感需求↓,從眾↑(Burger,1987 h.性別因素:只有在面對面情境,從眾程度 女>男?? ? 可能是因為經歷不同社會化歷程 i.文化因素: 集體主義文化>個人主義文化 Kim和Markus (1999) 的研究發現華裔美國人及韓國受試者大都喜歡那些相同的小圖形,而美國受試者則多半挑選那些與眾不同的小圖形。他們認為這反映了集體主義文化下的個人重視『與他人一樣』(fit in),而個人主義文化下的個人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