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衣体中的藻类为蓝藻和绿藻
(一)地衣的形态 壳状地衣:地衣体呈皮壳状,紧贴在岩石、树皮和土表等基质上,菌丝与基质紧密相连接,有的还生假根伸入基质中,很难剥离;占全部地衣的80%. 叶状地衣:地衣体呈叶片状,下面有菌丝束形成的假根或脐,将地衣固着在基质上,易剥离. 枝状地衣:地衣体呈树枝状或须根状,直立或下垂,仅基部附着于基质上。 子囊菌地衣,占地衣种类的绝大部分,担子菌地衣为数很少;子囊菌地衣大部分为盘菌类和核菌类,盘菌类在地衣体中有性生殖产生子囊盘,子囊盘内有子囊和子囊孢子。子囊盘裸露在地衣的表面并突出,称裸子器。子囊孢子放出后,落于适合共生的藻细胞上,便萌发为菌丝,藻细胞和菌丝反复分裂,形成新的地衣体。如子囊孢子落到没有藻细胞和无养料的基质上,也能萌发为菌丝,但不久即饿死。 * * 第三章 地衣植物门(Lichenes) 1. 一、地衣的通性 地衣是藻类和真菌共生的复合体。由于菌、藻长 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无论在形态上、结构上、生理 上和遗传上都形成一个单独的固定的有机体,所以把 地衣当作一个独立的门看待。 本门植物约有500属,25,000余种。多数地衣喜光的, 要求新鲜空气,不耐大气污染,因此,大城市及工业区很 少有地衣生长。 地衣的耐寒和耐旱性很强,能在岩石、沙漠或树皮 上生长,在高山带、冻土带和南北极,其他植物不能生存, 而地衣独能生长繁殖,称为开路先锋。 构成地衣的真菌绝大多数是子囊菌,少数为担子菌,极少数为半知菌类。此外在中欧还发现了1种鞭毛菌亚门的真菌。地衣体中的藻类为蓝藻和绿藻。 地衣体中的菌丝缠绕藻细胞,并从外面包围藻类,地衣体的形态几乎完全是由共生的真菌决定的。 藻类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大部分被菌类所夺取,藻类和外界环境隔绝,不能从外界吸取水分、无机盐和二氧化碳,只好依靠菌类供给,它们是一种特殊的共生关系。 有人曾试验把地衣体的藻类和菌类取出,分别培养,藻类生长、繁殖旺盛,菌类则被饿死。可见地衣体的菌类,必须依靠藻类生活。 二、地衣的形态和构造 1)Constitution 组成 共生的真菌,绝大多数为子囊菌, 少数为担子菌,共生的藻类是绿藻和蓝藻(20多属)。绿 藻门的共球藻属(Trebouxia)、橘色藻属(Trentepohlia) 和蓝藻门的念珠藻属(Nostoc),约占全部地衣藻类的90%。 通常一种地衣由一种真菌和一种藻类所组成。 叶状地衣纵切示构造 各种地衣 枝状 枝状 叶状 壳状 格陵兰岛上的叶状地衣 长在树上的松萝(枝状地衣) 针叶林下的枝状地衣 叶状地衣一般为异层地衣,壳状地衣多为同层地衣, 也有异层地衣。壳状地衣多无下皮层,髓层与基质直接相连。枝状地衣为异层地衣。 地衣的各种彩色,主要是上皮层内部含有大量的橙 色、黄色或其他色素而形成的。 (三)地衣的构造 横切地衣体可分为上皮层、藻胞层、髓层和下皮层。 上下皮层由菌丝紧密交织而成,藻胞层是在上皮层之下, 由藻类细胞聚集成1层,髓层介于藻胞层和下皮层之间,由疏松的菌丝构成。(典型的叶状地衣) 异层地衣:有藻胞层与髓层之分的。 同层地衣:藻细胞在髓层中均匀分布,无单独的藻胞层。 三、地衣的繁殖 最常见的是营养繁殖,如地衣体的断裂,每个 裂片都可发育为新个体。 有的地衣表面由几根菌丝缠绕数个藻细胞所组 成的粉芽(sodridium),也可进行繁殖。 有性生殖是参与共生的真菌独立进行的,子囊 菌产生子囊孢子,担子菌产生担孢子。但子囊孢子 散出后萌发形成的菌丝,如不能得到所要求共生的 藻类,就会因得不到有机养料而死亡。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