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文化(来自知乎).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忍文化(来自知乎)

汪曾祺在散文《胡同文化》中为了阐述北京人“安分守已、逆来顺受”的文化,例举了老舍《茶馆》中的王利发和自己的小说《八月骄阳》中的一段对话。《茶馆》无人不知,自然毋庸多言。《八月骄阳》是一部怎样的作品?为何能与《茶馆》并举?从《茶馆》到《八月骄阳》再到现实中不愿主持正义的老北京,三者间是种怎样的关系? 《八月骄阳》是汪曾祺在1986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全文仅四千余字,讲的是张百顺、刘宝利、顾止庵三个“闲人”在太平湖公园发现一位老人自杀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文革期间,那时的太平湖公园实则是一片什么都没有的野水。“什么都没有”指的是“亭台楼阁,游船茶座”等人工痕迹,但花草鱼蝶等自然气息是随处可见的。张百顺是公园的看门人,他年轻时拉过车、卖过烤白薯,小商贩被取缔后托人谋了这个岗位。说是看门,其实没有具体工作,太平湖公园没有门票也没有贵重物品,张百顺每天除了摸点螺蛳卖,就是和刘宝利、顾止庵一块儿喝茶、聊天。刘宝利以前是个武生,因为扮相欠英俊当不了主角,但他会的多,是个优秀的配角。家里藏了不少珍贵的抄本和剧照,出再高的价也不卖,准备带到棺材里去。剧团开始演革命现代戏后他失去了用武之处不得不提前退休,每天准点到公园去遛鸟、踢腿、念戏词。顾止庵以前教私塾,私塾停了后代人抄书、写家信,解放后改代写检讨。因为检讨写得深刻字又好,一时生意兴隆。直到儿子们都成家立业才歇下来,每天看看报,到公园遛弯儿,找老友聊天。 光是介绍这三人,就用了千余字。之后详写了三人在故事发生当天的“闲聊”,又用去了将近一半的篇幅。在对话中我们渐渐得知,刘宝利此前一天目睹了红卫兵在孔庙烧戏服,殴打文艺界的头头脑脑,他回去后立马把养得很好的画眉鸟放了,把珍藏的所有剧本剧照都交公;张百顺对红卫兵小将“不用登记,不用批准,也没有个手续”就能“想怎么着就怎么着,想揪谁就揪谁”非常不解。对话行至此处,顾止庵说出那句经典的话:“您多余操这份儿心。粮店还卖不卖棒子面?有棒子面就行。”没什么文化的张百顺对文革的乱象充满了恐惧,担心自己这种“当了一辈子安善良民”的人也会遭殃;对戏剧精熟、从戏文中了解历史的刘宝利意识到了文革是文化人的末日,忍痛“断腕”以求避祸;三人中文化最高、对时事了解最多的顾止庵反倒最笃定:我们三人都不在单位,而且岁数那么大,不与任何人的利益发生冲突;只要饿不死,就过一天算一日,至少眼下再怎么乱也波及不到自己。 汪曾祺将这些心态概括为“安分守已、逆来顺受的忍文化”,既精准,又悲哀。几百年来,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始终处于各种政治、战争的中心。“安土重迁”的北京人苟活于是,慢慢地形成了“安分守已、逆来顺受”的“忍”文化。无可奈何,不忍苛责。王利发并不真的想做一辈子顺民,张百顺也并不想对乱世百依百顺。区区草民在乱世洪流中除了“忍”又能如何?刘宝利在讲述亲眼目睹红卫兵烧戏服打人的时候,顾止庵不评价、不表态,只连着叹出四个“唉!”言简意丰,令人唏嘘。 后来,一个“六十七八岁,戴着眼镜,一身干干净净的藏青制服,礼服呢千层底布鞋,拄着一根角把棕竹手杖,一看是个有身份的人”进入了公园。他坐在长椅上望着湖水,就这么从早望到晚。知了、蝴蝶、蛐蛐、油葫芦、金铃子、柳树、野茉莉环绕着他。第二天,刘宝利在湖里发现了他的尸首。通过他随身的工作证,三人得知他叫舒舍予,北京文联主席。行文至此,读者终于明白,这位投湖的老人就是老舍,这部小说的内核是老舍之死。 无人不识老舍。顾止庵和老舍聊过几次,张百顺听过祥子的故事,刘宝利在孔庙看到的被殴打的人正是老舍。这位“净写卖力气的、耍手艺的、做小买卖的。苦哈哈、命穷人”的好人,一个“本心是想说共产党好”的好人,“旧社会能容得他,怎么咱这新社会倒容不得他呢?”三人想不通,照他们老北京人“安分守已、逆来顺受”的文化,“干吗要走了这条路呢?忍过一阵肚子疼!这秋老虎虽毒,它不也有凉快的时候不?”为何“粮店还卖棒子面”无法令老舍这样的人释怀。最后顾止庵环顾左右(确定四周无人),沉沉地叹了一口气揭示了根源:“士可杀,而不可辱啊!” 北京人究竟“忍”什么?《胡同文化》没说,但《茶馆》和《八月骄阳》说了:“忍辱”。老舍是土生土长的老北京,却没有沾染“安分守已、逆来顺受”的“忍”文化。汪曾祺认为,因为老舍是“士”,他不怕死、不怕挨打,但不能忍受辱。张百顺等三人可能无意中成为最后见过老舍和最早发现老舍遗体的人。三人口中不说,行动中(张百顺为老舍赶苍蝇,刘宝利找了张席子盖上)已经表露出十分的敬重和巨大的悲恸。同时三人也深深地意识到:文革离自己并不远,再怎么逆来顺受也没有人能保证自己是安全的。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也许我们必须以《胡同文化》为纲,将《茶馆》、《八月骄阳》连起来读,才能完整地理解北京人“忍”文化的来龙

文档评论(0)

asd5225136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