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全传》与人物传记的标准及写法.doc.doc

《叶圣陶全传》与人物传记的标准及写法.doc.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叶圣陶全传》与人物传记的标准及写法.doc

《叶圣陶全传》与人物传记的标准及写法   由一棵大树可以想象一片树林。商金林最近在他庞大的“叶圣陶系列写作”中推出了堪称作家和文化名人传记巨制的《叶圣陶全传》,使得我们更易窥见叶圣陶的整体。除了大陆和台湾所出四卷本的鲁迅年谱,以及梁启超、胡适等多卷的资料长编或许稍可比拟,在相当长时间里,很少有这种篇幅浩大、长达百万字的人物生平著作出现。恕我浅薄,“全传”的概念最早不知出于何时何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并不是任何人都适于写“全传”的,然而,叶圣陶先生足可当之无愧。   对于叶圣陶,凡读过他的小说、童话、所编的文学和教育杂志,学过他编辑的语文教科书《开明国语课本》,及他与夏?D尊合编合写的《国文百八课》《文心》等语文读写书籍的,几代人都熟知,而丝毫不会陌生。现在是到了要详尽地叙述、评论其一生事迹的时候了。这本《全传》的基本写法很朴素,便是一丝不苟地由“全史”到“全人”。当然,也不是谁都可以这样写,但如叶圣陶这般将个人社会实践与历史密切接轨的人物,是可以对他近一个世纪在文学、出版、教育、学术、社会活动、思想文化建设诸方面的业绩,一一生动记录,作全息摄影的。而这种“全史”,便是从个人史的角度,找到各个关节点,向中国近现代史的全过程进行辐射:比如生于清末的叶圣陶读新式草桥中学和初为人师在言子庙小学任教的时候,正逢大清帝国和中国封建制度的双重终结以及民国的起始,新旧思想纠葛充满他的青年时代;待等新文化运动突起,他经历了从鸳鸯蝴蝶派至新文学阵营的剧烈蜕变;五卅惨案现场的亲临和社会立场的确定,“商务”“开明”事业的开拓,又是与“国共”历史上第一次的合作和分裂相纠缠;抗战烽火燃起,他携家带口辗转于大后方,饱尝苦难,却对争取国家、民族光明前景百折不回;共和国建立之后,各项政治运动的明显冲击和他专事出版、语文教育工作中的暗流涌动,直至经历了“文革”始终,更显出他正直为人的品格。这些历史关键时刻的人生跌宕起伏,是一百年中国历史也是叶圣陶90多岁一生的高度缩影,这便是全书的结构。历史脉络清晰,了了分明。   梳理历史人生轨迹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写传记大体有创作型和学术型两大分类,本书恰是后者。所谓学术性传记,突出真实史料,全靠引证。本传在大量细密地运用引文方面,可称独步。比如,仅写文学研究会成立时期的传主,便引用了许多当事人的回忆日记资料、文学研究会的宣言、《文学旬刊》上的“记事”,甚至抄录了与沈雁冰、郑振铎、沈泽民四人拟定的《文学研究会丛书缘起》《文学研究会丛书编例》《文学研究会丛书目录》等,多种文献的记载之详,几乎到可查阅的程度。再就新发现的叶圣陶史料、佚文一项看,20多篇早期文言小说大部均已亡佚,现给予钩沉,加入无政府主义性质社会党的材料更是一大发现;初步的现实主义文艺观的形成,因为有了1921年《晨报副刊》上40则《文艺谈》的辛勤挖掘“出土”,就更探到了源头;而茅盾1946年作为第一位中国作家访问苏联一事,不仅取叶圣陶个人的记载和茅盾、戈宝权的回忆,特别是发掘出在苏联总领事设宴饯行时七人唱和的送别诗,互相参证等,都显示了传记叙事的严谨,一丝不苟。全书做到了无一人一事无出处。日记、信件、诗词的材料使用量最大,使得许多个人历史的叙述转为信史。包括一般传记每逢场景必据材料加以想象的写法,在这里也遭摒弃,如抗战时期乐山遭27架日机轰炸,叶圣陶寓所被毁,衣物书籍付之一炬,全家人险些罹难的过程,本是最可依回忆加以描摹的,但此书均引用叶圣陶的日记、书信文章,还有自述的纪实长诗《乐山寓庐被炸移居城外野屋》、叶至善当年的散文《化为劫灰的字画》等,无笔者一个字的虚构。“五卅运动”和“四一二政变”,写来前者具体细密而后者粗略,盖因前者第二日叶圣陶便与王伯祥亲去南京路作现场勘察,有自办的《公理日报》在被迫停刊前的大量报道和言论,有自己连夜写成的《五月三十一日急雨中》等带着愤怒感情的文字铺底,当然丰富,但字字句句都是引用,并无另外的描写;顶多在征引之后作些分析和总括,如此而已。此类学术型传记中,本传的品格可算是达到极致。如果论其短处,它很难使全书叙述背后的感情激越,并保持住前后一贯的充沛元气,但一个可靠叙述者的旁观引证,却能使传记的叙述客观、公允,可信度大大提高。   从了解一个时代到了解一个人,本传坚守了“全史”“全人”的标准。这或许是中国式的老传统。鲁迅谈评价历史人物时,也曾强调要顾及“全人”的这一规则。王瑶在与学生谈如何学习现代文学史时,曾提到可以“抱住一棵大树”的方法。他的意思是,与其琐屑地掌握一部零碎的文学史,不如先找一位创作宏富、文学史地位较高、人生轨迹较长、与各派人物关系较广较杂的作家,在短时间内(比如用几个月到半年的时间)将其读全读通。因为是大树,必然主干粗壮,枝叶茂盛,枝杈繁多,“抱住”它就等于把握住一段有血有肉有实感的历史,然后像枝叶伸展似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beoe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