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乌贼泡菜-东元电机
使用減少用油量的烹調用具?善用微波爐、燜燒鍋、烤箱和不沾鍋的烹調工具可以減低油的用量,烤箱和不沾鍋甚至可以烤出和煎出食物的油。 健康烹調方式 清蒸 涼拌 川燙 水煮 燉 滷 烤 避免使用加工食品例如調理包、高湯罐頭和高鮮調味品等,因為加工食品為了口感好,大都調味重、脂肪高,吃多了還會增加肝臟及腎臟的負擔。 糖、鹽、酒盡量少放 糖要用的話可以用烹調用的代糖,一般代糖不能直接加熱,否則會產生苦味。 要增加食物的美味,可以善用天然的調味料例如蔥、蒜、八角、花椒等,如此一來就不會食之無味。(羅勒 迷迭香 西洋芹 肉桂…) 用來沾川燙食物的醬油可以有很多的變化,加上薑、蒜、洋蔥、香菜都個有不同的風味。 餐與餐之間如果肚子餓,可以吃一份生鮮蔬果,或是煮一鍋蔬菜湯,放在冰箱,想吃的時候就微波一碗來喝。 降低脂肪攝取的外食原則與技巧 西餐 中餐 日本料理 火鍋 便當 麵 自助餐 西餐 主食類:麵包上不要塗奶油,選米飯或 蒸(烤)馬鈴薯。 主菜類:選雞肉或海鮮。 湯汁類:喝清湯。(X濃) 沙拉類:少吃沙拉醬。 飲料類:無糖飲料。(茶 咖啡 水) 中餐 瓜子、花生、腰果、核桃,少吃。 多吃蔬菜。 勾芡食物少吃。 高油烹調或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少吃。 不必每道肉都吃。 日本料理 生鮮類:鮭魚、鮪魚肚脂肪含量較高。 碗蒸食物:一碗茶碗蒸等於一顆蛋(250mg膽固醇) 燒烤食物:秋刀魚、鰻魚的脂肪較多。 拉麵:台灣口味叫較油膩,儘量不要喝湯汁。 油炸食物:炸蔬菜、炸明蝦、炸豬排等食物將裹粉的皮去除再食用。 湯:大多清淡無油,但需注意鹽分過高。 火鍋 湯頭:可改用蔬菜主湯,或將浮油撈掉再喝。 火鍋料:多選魚、海鮮、雞 少吃豬、牛、羊肉 蔬菜比肉多 加工火鍋料:多用天然食物。 少用魚餃、蝦餃等火鍋料。 沾料:可將醬油、醋混合蔥、薑、蒜、辣椒等。 便當 白飯不要淋肉汁 蔬菜需過水 避免油炸及裹粉的肉,烹調方式以清蒸、滷或烤的較佳。 避免食用太大塊的肉 麵 儘量少吃羹麵、大滷麵等勾芡的麵 炒麵(飯)的油脂含量高應避免 可選擇加少許肉燥的湯麵,湯不要喝完 自助餐 避免夾取炸物和燴羹類食物(防止攝取過量的油和澱粉) 選擇清蒸 滷 烤 燉 (滷豆干 海帶 清蒸魚) 盡量夾取上層的菜 備一碗清湯或熱水將菜過一下 每天應該吃多少蔬果才健康? 每天五份五種不同顏色的蔬果是維持健康基本要求 衛生署每日飲食指南建議量:三份蔬菜 二份水果 天天五蔬果外食族如何增加蔬果 小吃點1份青菜;請老闆少放些肉醬或肉燥的滷汁,亦可改用醬油及麻油為佐料。 餐盒可以另外多叫一份蔬菜,若一餐的蔬菜量沒吃足夠,下一餐就應多吃一些蔬菜,以補足一天的量。 中餐重點在於將大魚大肉換成半葷素的菜餚,如炸排骨換成洋蔥炒肉絲;點菜時,除魚、肉等葷菜外,最好選擇有蔬菜做為配菜的菜餚,如什錦豆腐的配菜比麻婆豆腐多好幾樣蔬菜。當然記得一定要點一盤燙蔬菜。 西餐應多食用沙拉吧的蔬菜水果,但要注意不要加太多的沙拉醬(建議低於1茶匙),另選擇低熱量的義式沙拉醬或醋醬。 日本料理日本料理的蔬菜大都是裹粉油炸較多,蔬菜量亦較少,應多點燙或炒蔬菜之菜式或選擇蔬菜火鍋。 宴席筵席的菜會用許多蔬菜做配菜或盤飾,可少吃肉類,多吃配菜。 水果攝取比蔬菜方便,在外用餐後多會供應一份水果;也可買一些水果來吃。購買切好的水果,需注意衛生安全。果汁雖然方便,但是已濾掉寶貴的纖維,不建議以果汁代替水果。 吃什麼 像什麼You are what you eat * 主講人:林芷伊營養師 地 點:東元電機 中壢衛生所關心您 100年5月11日 國民營養衛生教育宣導如何吃出健康 內容簡介 一.國民飲食指標 二.每日飲食指南 三.降低脂肪吃出健康 四.天天五蔬果--外食族如何增加蔬果的攝取 一. 國民飲食指標 1.維持理想體重 2.均衡攝取各類食物 3.三餐以五穀為主食 4.儘量選用高纖維食物 5.少油 少鹽 少糖的飲食原則 6.多攝取鈣質豐富的食物 7.多喝白開水 8.飲酒要節制 1.維持理想體重 身高(m)*身高(m) *22=理想體重 體重過重:易引起糖尿病、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 體重過輕:抵抗力降低?易感染疾病 建立正確飲食習慣 養成運動習慣 肥胖的判定 性別 理想體脂率 肥胖 年齡 30歲 30歲 男性 14-20% 17-23% 25% 女性 17-24% 20-27% 30% 體脂肪率(Fat %) BMI 22 BMI 24 BMI 27 最健康 過重 肥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