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1937年电影文化运动类型化与现代主义探索.docVIP

1936―1937年电影文化运动类型化与现代主义探索.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936―1937年电影文化运动类型化与现代主义探索

1936―1937年电影文化运动的类型化与现代主义探索   在1936-1937年,随着国难的日益严重,公共话语对于电影生产的要求,也越来越功利化,国防电影的讨论就是一个显明的例子。在这种舆论环境下,电影创作者进行艺术探索的可能性和空间也变得越来越小。当然,这种状况本身也属于正常现象,毕竟,从一开始中国电影就被赋予了浓厚的教化功能,而当时的现实环境又在不断地强化这种倾向。但即便如此,在这一时期仍然有人作出了艺术上的有益探索,这些探索在今天看来,都是难得的宝贵财富和经验。不过,可以想见,在它们出现的当时,难免受到舆论的或轻或重的责难。   在电影文化运动的范畴内,这一时期具备探索意义的现象,表现在类型探索和带有现代主义性质的艺术探索两个方面。就类型探索来说,这一时期出现了两部比较重要的影片,分别代表了两种类型追求,这两部影片分别是《十字街头》(明星公司出品,沈西苓编导,赵丹、白杨、吕班等主演,王玉如摄影)和《夜半歌声》(新华公司出品,马徐维邦编导,金山、胡萍、施超等主演,薛伯青摄影)。《十字街头》无论是从人物设置、冲突的构建、场景的营造上来说,还是从其喜剧性上来讲,都具备明显的两性喜剧的特征,或者再明确一点说,它与差不多同一时期的好莱坞“神经喜剧”有诸多相似之处。这无疑是中国电影新的探索和收获,在此之前,中国电影中从未有过如此明晰的两性喜剧的追求。《十字街头》讲述了作为失业青年的男主人公,因为隔阂和误会,而和与他同租住在一个屋檐下、仅有一墙之隔的女主人公之间,所发生的令人愉快的争吵和矛盾,当误会消除,两人相见,男主人公甚至还“英雄救美”之后,可想而知两人走到了一起。就大体的叙事走向来看,《十字街头》与曾在当时的中国上映的“神经喜剧”代表作品《一夜风流》是很接近的,其间均有男女主人公的相遇、争吵、相爱的过程,而与《一夜风流》的主人公一样,《十字街头》的两位主人公,也带有某种疯疯癫癫的“神经”特质――这正是在“神经喜剧”中男女主人公得以进行他们之间令人愉快的争吵的重要原因。当然,随着两人逐步的相互认知,两人将很快发现,他们之间其实有很多共同点,这又构成了他们相互吸引的基础。像很多“神经喜剧”在叙事结尾都会出现的“最后一分钟营救”一样,《十字街头》在男女主人公相爱以后,也设置了最后的波折:女主人公因为失业,为了不影响男主人公的前途,悄悄出走。在场景的营造上,《十字街头》甚至也有一个与《一夜风流》十分相似的“耶利哥之墙”[1],不同的是在《十字街头》中,作为象征男女主人公之间隔阂的这堵“墙”,不是布帘,而是木板搭起来的。但它们发挥的作用是一样的:最初它象征的是隔阂,而随着它的裂缝被发现,它已然变成了沟通的桥梁,男女主人公隔着它所进行的愉快的字条争吵,简直就是互相的调情,尽管在《十字街头》中它并没有“倒塌”,但这堵破败的木墙壁显然已经在男女主人公心中倒掉了。除此之外,《十字街头》是有着明确的喜剧意识的,比如影片中有一场作为记者的男主人公在公园中采访女主人公的戏,这出戏喜剧效果很不错,略微夸张地表现了男主人公的紧张以及两位青年男女的尴尬,对此一篇宣传性报道在描述了这个场景之后,对观众宣称:“像这样的事,《十字街头》里真多着呢!”[2]的确,《十字街头》设计了不少的喜剧性噱头和场面,尤其是故事立意本身,就充满了误会和巧合,这就为喜剧性的构建提供了足够的叙事基础,另外男女主人公的性格设定中的“神经”成分,尤其为本片作为“神经喜剧”提供了可能性。   当然,鉴于中国电影当时独特的现实和文化语境,《十字街头》不可能是完全的“神经喜剧”,它必然在很多方面,甚至在根本上与好莱坞类型电影有所区别。这突出表现在本片中男女主人公的价值融合及其最后的“拥抱”的处理方式上。从文化的角度来说,绝大部分的影片中两性的结合,必然是一种文化价值上的融合,正是在这方面,《十字街头》显现了它与“神经喜剧”的差异。在“神经喜剧”中,抛开社会所赋予人的阶级身份的外衣,直接展示其作为一个人的良好本性,往往成为人与人之间达成谅解乃至结合的根本途径,比如在卡普拉的《一夜风流》中,男女主人公之间“尽管有着社会地位的差异,变得越来越明显的是,他们在许多方面有着共同的理想:坚持己见、直接坦诚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对于使人失去个性的社会约束的轻视”[3],这成为二人最终结合的价值共识基础。但在《十字街头》里,促成男女主人公结合的,除了性的吸引之外,最主要的就是对于“国事日急”的共同认识了。对此导演沈西苓说得很明白,在压迫面前自杀的青年和面对国事日急而奋起的青年,是他构思剧本时所建立的故事的“‘Miximum’与‘Minimum’”,也即是所谓的两种极端,而作为影片主人公的则是“可振作,可消灭,可前进,可落后的,彷徨在交叉点上的青年”,很显然,他们最后选择了面对国事而奋起。[4]这也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