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指导之材料篇_附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作文指导——材料编 PAGE 1 高中作文指导——材料编 积学储宝 酌理富才 ——怎样积累作文材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些同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计算题”,平时不注意积累写作材料,下笔时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勉强拼凑,自然写不出好文章来。所以,要写好作文,首先就必须注意积累材料。 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说到积累材料,最主要的渠道是阅读。培根说:阅读使人充实,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读的范围很广,首先要读好课文。课文的示范性很强,其中或有典型事例;或有精彩的描写;或有警策的名言,这些都可成为写作的材料。其次是课外阅读。限于时间,应以短文为主,报刊上有许多文质兼美的好文章,篇幅很短,可读性也很强,非常适合作为写作材料。建议大家阅读《中学生阅读》(高中版)《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如果有兴趣,还可以读一读各出版社出版的年度各类文体精选,如《2004年度小小说精选》《2004年度散文精选》等。 二、联想和归纳 对积累材料来说,联想和归纳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联想,我们可以把相关的材料联系起来,以便于记忆和使用。比如美国作家欧·亨利在他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里讲了个故事:一所公寓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望着窗外一棵树上的落叶,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随着树叶在秋风中一片片地掉落,病人的身体也每况愈下。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用彩笔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掉下来。而病人也因此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这个材料揭示了希望对于人的重要意义。由此,我们会联想到鲁迅的《故乡》、巴金的《灯》、柯罗连科的《火光 》,等等。当然,你还可能联想到更多的故事和名言。 一个故事性材料的意义往往是多向度的,我们的联想也应该是多维的。如上例,还可以从老画家的角度来看,它又表现了爱和奉献的主题,那么我们又可以顺着这条线索联想下去;故事中还有“落叶”这样一个与生命密切相关的意象,是不是又可以引起我们丰富的联想呢? 另外,我们还可以进行对比联想,把意义相反的材料也联系起来,这就更增加了联想的幅度,对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问题也是有益的。还以上面那个故事为例,希望和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反之,绝望和冷漠就会扼杀生命,祥林嫂不就死于自己的绝望和周围人的冷漠吗?这样,《最后一片叶子》又和《祝福》联系起来了。 通过这样的联想,这些材料就建立了联系,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整理,使之构成一个个意义单元,在需要时就可以抓住一个,提起一串,信手拈来、左右逢源了。 三、学以致用 当然,材料的积累不能只停留在多读上,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强调要熟读、精思,融会贯通,让阅读材料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并学会迁移,运用到作文中去,在运用中加深体会。我们来看一个例文: 苏轼的赤壁(2004年福建高考优秀作文) 风飘飘,水飏飏,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之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 赤壁只苏轼而光芒四射。 赤壁,只属于苏轼。 这里只选了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引录的诗词就有六句,除了直接引用之外,作者还暗用了《临安春雨初霁》、《赤壁赋》、《忆秦娥 娄山关》、《吹剑录》等课内、课外作品中的句子,而且都很恰当。没有广泛的阅读,没有平时学以致用的习惯,在考场上是不可能这样运用自如的。 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要想积累丰富的材料,除了阅读书本,还要学会阅读生活这部“大书”,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多谈了。 准确贴切 以一当十 ——材料的使用(之一) 材料丰富了,就要会运用。而使用材料不当,可以说是学生作文(特别是议论文)中非常突出的问题。归结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形:1、牵强附会,不合题意;2、堆砌材料,倚多为胜;3、材料陈旧,缺乏新意。 我们首先谈一谈牵强的问题。先看两个文例: (一)一些有成就的革命家、科学家、文学家都有着严谨治学的好习惯,有着刻苦钻研的好习惯。①大英博物馆的一个座位下,留下了伟大的革命家马克思长期来此学习的两个脚印,由于他有着勤奋学习、善于钻研的习

文档评论(0)

189****614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