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宾客嘉话录文学史料价值.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刘宾客嘉话录文学史料价值

刘宾客嘉话录文学史料价值   摘要:唐韦绚所撰的《刘宾客嘉话录》是唐代笔记小说中价值较为突出的一种,所涉内容较为广泛,国朝文人剧谈、卿相新语、朝廷政事、经籍诂训及趣闻佚事无所不收,这给我们研究刘禹锡及中唐政治、思想、文学提供了重要史料。该书文学史料价值尤高,书中所记诗文评论和文人轶事,对研究刘禹锡的诗文主张和中唐文坛动向,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而所收的佚文佚句,又可以为后世的辑佚提供佐助。   关键词:唐代笔记小说;唐代文学;《刘宾客嘉话录》;刘禹锡;文学史料   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5)02-0001-06   《刘宾客嘉话录》是中晚唐时期重要的笔记小说,韦绚撰。作者韦绚在自序中称,该书为宣宗大中十年(856)其在江陵时所作,内容广泛,“国朝文人剧谈,卿相新语,异常梦话,若谐谑、卜祝,童谣、佳句”〔1〕,无所不收。陶敏、李一飞在《隋唐五代文学史料学》中评价《刘宾客嘉话录》说:“书中所记多朝廷政事,经籍诂训及趣闻佚事,臧否作家、品评诗歌等类似后来诗话的文字也不少,提供了研究刘禹锡及中唐政治、思想、文化的重要史料。”〔2〕   一、论及刘禹锡的文学思想及文学主张   1.为研究刘禹锡思想的多重性提供了证据   元和八年,韩愈以“论史”为题,和柳宗元之间发生了一场关于“有神”、“无神”的辩论,柳宗元写了《与韩愈论史官书》、《天说》表明其无神论的立场。刘禹锡也加入进来,写了《天论》上、中、下三篇,反击韩愈之说。柳宗元《答刘禹锡“天论”书》云:“凡子之论,乃《天说》传疏耳,无异道焉”〔3〕,表明刘禹锡也是无神论者。   另一方面,刘禹锡又信仰佛教,和僧侣往来,对当时弥漫社会的迷信活动津津乐道,对僧道的神秘预言给予赞扬,并且时时流露出“命由天定”的思想,这和他的唯物无神论思想格格不入。如:   逆胡将乱于中原,梁朝志公大师有语曰:“两角女子绿衣裳,却背太行邀君王,一止之月必消亡。”两角女子“安”字,绿者“禄”字也,一止之正月也,果正月败亡。圣矣,符志公之寓言也。(“志公语”条)〔1〕   志公,即释宝志。《南史?释宝志传》云:   时有沙门释宝志者,不知何许人,有于宋泰始中见之,出入钟山,往来都邑,年已五六十岁矣。齐、宋之交,稍显灵迹,被发徒跣,语默不伦……虽剃须发而常冠帽,下裙纳袍,故俗呼为志公。好为谶记,所谓《志公符》是也。〔4〕   据此可知,刘禹锡是在赞扬志公所著《志公符》一书灵验有征。但就谶语本身而言,意义指向却常常是模棱两可的,解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把后来的事件附会其上,因此,解读者不同,谶语所指也会有差异。刘禹锡以玄宗朝已经发生的安史之乱来反证《志公符》灵验可征,是唯心之举,不可据信。   刘禹锡个性豪迈,其许多诗文都流露出达观坚定的心态。如《秋词》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霄。”〔1〕以“一鹤凌云”展现自己的豪情。又如《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和《再游玄都观》,两诗以比拟的手法对当时的人物和事件加以调侃和讽刺,表达了不屈和乐观的心态。   刘禹锡参加了王叔文集团,参与“永贞革新”,失败被贬后,彷徨悲叹,解谤求容,流露出脆弱的一面:   予与窦丈及王承弁同在朗州,日共欢宴。后三人相代为夔州,亦异矣。(“刘禹锡窦常王承弁相代为夔州”条)〔1〕   此处所谓“日共欢宴”,实际上是刘禹锡借饮宴麻痹自己、逃避现实的做法,他内心深处是很难真正欢乐起来的。刘禹锡谪居此地,闷闷不乐,托人求告,急欲离开。元和六年,李吉甫为相,七年,刘禹锡在《上淮南李相公启》中说:“伏承相公,言及废痼,愍色甚深。哀仲翔之久谪,恕元直之方寸。思振淹之道,广锡类之人”〔1〕。恳请李吉甫像对待其他人那样帮助自己。又有《上杜司徒启》:“六翮方铩,思重托于扶摇;孤桐半焦,冀见收于煨烬。”〔1〕刘禹锡修书故交,希望得到援手,助其离开。急于求告而长久未得调回,其心态之悲凉可想而知。   刘禹锡与窦常的唱和诗《朗州窦员外见示与澧州元朗中郡斋赠答长句二篇因而继和》中云:“应怜一罢金门籍,枉渚逢春十度伤”〔1〕,也很好的说明了他谪居朗州的心态:自永贞元年至元和九年,恰为十年,“十度伤”,较之“七悲”更为沉痛:   中山刘公曰:“顷在夔州,少逢宾客,纵有停舟相访,不可久留。乃独吟曰:‘巴人泪逐猿声落,蜀客舟从鸟道来。’忽得京洛故人书题,对之零涕。”又曰:“浮生谁至百年,倏尔衰暮,富贵穷愁,实其常分,胡为嗟惋焉。”(“刘禹锡独吟”条)〔1〕   刘禹锡长庆二年到达夔州,时年五十一岁。此条言“少逢宾客,纵有停舟相访,不可久留”,可知他居夔州时,朋友稀少,颇有寂寥之意,故得到故人书题,激动非常。结合他政治革新失败以来的坎坷经历可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