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国志裴注理论价值
摘 要:裴松之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其所作《三国志注》不仅有对三国时期史料的归纳补充,更有裴松之本人对史事、人物及史家、史书的评论。但是,学人多关注其在史注发展上的价值。所以从史学理论的角度,探讨《三国志》裴注的史论特点和史评价值,对于深入认识和全面评价裴注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三国志》;裴松之;史论;
中图分类号:K2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7)03-0198-04
裴松之奉诏于刘宋元嘉六年(429)完成的《三国志注》一书,其内容主要是“以补其阙”、“以备异闻”、“以惩其妄”、“有所论辩”,即补阙、备异、惩妄、论辩四个方面,不同于以往史注。裴注中不仅有对三国时期史料的归纳补充,更有裴松之本人对史事、人物及史家、史书的评论,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拟就裴注的理论价值作初步探讨。
一、《三国志》裴注的史论特点
裴松之史论主要表现为强烈的统一意识和关注政治得失,这反映出裴松之鲜明的政治思想。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破荆州后,欲东下灭孙吴。其谋臣贾诩提出“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的主张。对此,裴松之批评说:“臣松之以为诩之此谋,未合当时之宜。于时韩、马之徒尚狼顾关右,魏武不得安坐郢都以威怀吴会,亦已明矣。彼荆州者,孙、刘之所必争也。荆人服刘主之雄姿,惮孙权之武略,为日既久,诚非曹氏诸将所能抗御。故曹仁守江陵,败不旋踵,何抚安之得行,稽服之可期?将此既新平江、汉,威慑扬、越,资刘表水战之具,藉荆楚楫棹之手,实震荡之良会,廓定之大机。不乘此取吴,将安俟哉?至于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锋,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然则魏武之东下,非失算也。诩之此规,为无当矣。魏武后克平张鲁,蜀中一日数十惊,刘备虽斩之而不能止,由不用刘晔之计,以失席卷之会,斤石既差,悔无所及,即亦此事之类也。世成谓刘计为是,即愈见贾言之非也。”这一段议论表明裴松之对当时的三国形势有一个全局的判断,认为曹操南下灭孙吴之行动,是符合当时历史形势的,为实现统一之良机。裴松之更进一步指出,后来曹操征讨张鲁得汉中,没有抓住“蜀人震恐,其势自倾”的时机,从而失去统一之机会。另外,裴松之从大一统的思想出发,肯定了张昭劝孙权投降曹操的主张,称赞其“虽无功于孙氏,有大当于天下矣”这些都反映出裴注史论对指陈形势的兴趣和见识。
裴松之在关于三国时期政治得失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在孙吴政权衰败方面,裴松之作了较多分析,他不同意陈寿关于孙权惑于“谗说殄行,胤嗣废毙”,“遂致覆国”的看法,他认为孙权在对待公孙渊的问题上,“愎谏违众,信渊意了,非有攻伐之规,重复之虑。宣达锡命,乃用万人,是何不爱其民,昏虐之甚乎?此役也,非惟暗塞,实为无道”。他进一步指出:“孙权横废无罪之子,虽为兆乱,然国之倾覆,自由暴皓。若权不废和,皓为世逋,终至灭亡,有何异哉?此则丧国由于昏虐,不在于废黜也。”从中可见,裴松之认为不论孙权是否废除孙和为嗣,孙皓都会继承政权,他指出孙吴“丧国由于昏虐,不在于废黜也”,衰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不爱其民”、施行暴政。
裴松之对“忠”、“义”的评论,显示出其明确的伦理思想。首先是关于“忠”的评论。如魏明帝同时营造许都和洛阳两城的宫殿,少府杨阜上疏劝谏:“王者以天下为家,言丰屋之祸,至于家无人也。方今二虏合从,谋危宗庙,十万之军,东西奔赴,边境元一日之娱;农夫废业,民有饥色。陛下不以是为忧,而营作宫室,无有已时。使国亡而臣可以独存,臣又不言也;君作元首,臣为股肱,存亡一体,得失同之。”裴松之针对此段疏文,发表评论:“臣松之以为忠至之道,以亡己为理。是以匡救其恶,不为身计。而阜表云‘使国亡而臣可以独存,臣又不言也’,此则发愤为己,岂为国哉?斯言也,岂不伤谠烈之义,为一表之病乎!”在这里,裴松之认为的“忠至之道”,是要求臣下不顾己身,甚至不顾性命也要劝谏弥补君主之失。而杨阜所谓“使国亡而臣可以独存,臣又不言也”,称不上是为国尽忠。可见,裴松之所理解的“忠”并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国家大利,为天下万民。
对于建安十三年(208)张昭劝孙权投降曹操之事,裴松之赞赏说:“臣松之以为张昭劝迎曹公,所存岂不远乎?夫其扬休正色,委质孙氏,诚以厄运初遘,涂炭方始,自策及权,才略足辅,是以尽诚匡弼,以成其业,上藩汉室,下保民物;鼎峙之计,本非其志也。曹公仗顺而起,功以义立,冀以清一诸华,拓平荆郢,大定之机,在于此会。若使昭议获从,则六合为一,岂有兵连祸结,遂为战国之弊哉!虽无功于孙氏,有大当于天下矣。昔窦融归汉,与国升降;张鲁降魏,赏延于世。况权举全吴,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