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林反战思想历史渊源及当代价值.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易林反战思想历史渊源及当代价值

易林反战思想历史渊源及当代价值   摘要:《易林》本为占筮之作,但在诗歌不甚发达之西汉却极具诗歌色彩和文学价值。《易林》中有众多林辞涉及到战争,淋漓尽致地流露出焦延寿的反战思想。这种反战思想源于焦延寿对西汉中前期战争灾难的深切体悟和对先秦诸子反战传统的赓续发扬,同时,也离不开其对时代思潮的吸纳和传承。《易林》反战思想在渴望和平的当代社会依然具有其存在的价值。   关键词:《易林》;反战思想;战争灾难;反战传统;时代思潮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12   西汉中后期诞生了一部影响深远的易学著作――《焦氏易林》(亦称《易林》),其作者乃著名的易学大师孟喜之徒、京房之师――焦延寿。焦延寿,西汉梁人,字赣。闻一多曾论及焦延寿“生平事迹不甚可考,生卒约在公元前95―35之间,相当于汉武帝太始二年到元帝建昭四年。”[1]而现代学者陈良运考证焦延寿“肯定活到了汉成帝时代,至少活到了七十多岁(即公元前20年前后)”[2]。焦延寿家境贫穷,出身卑微,因好学而得到梁敬王的资助。学成之后,为郡吏察举,补小黄令(小黄乃西汉陈留郡之属县,今河南兰考附近)。任职期间,焦延寿“爱养吏民,化行县中”(《汉书?京房传》)。他淡泊一生,著作甚丰,有《易林变占》十六卷,《隋书?经籍志》有著录,已亡佚;另有《易林》十六卷,《隋书?经籍志》、新旧《唐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均有著录,且现存于《正统道藏》、《四库全书》等丛书中。   焦延寿变《易经》六十四卦为四千零九十六卦,本为便于占筮之用,但每卦都配有押韵的文辞,多为四言,称为“林辞”,故名《易林》。部分林辞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如《师之噬嗑》:“采唐沫乡,要我桑中。失信不会,忧思如带”。明朝杨慎在其《升庵集》卷五三中评论道:“《焦氏易林》,西京文辞也,辞皆古韵,与《毛诗》、《楚辞》叶音相合,或似诗,或似乐府童谣,观者但以占卜书观之,过矣。”[3]近人胡适、闻一多、钱钟书等学者在文学性上也给予了《易林》极高的评价。在诗歌不甚发达之西汉――“诗思最消歇的一个时代”[4],《易林》极具诗歌色彩和文学价值,且逐渐为世人所重。   《易林》中有近百条林辞涉及到了战争,或描绘战争带来的灾难,如《比之师》:“千岁之墟,大国所屠。不见子都,城空无家”;《同人之鼎》:“两虎争斗,血流漂杵。城郭空虚,蒿藜塞道。”或表达对和平的渴望,如《晋之晋》:“销锋铸耜,休牛放马。甲兵解散,夫妇相保”;《艮之坎》:“销金厌兵,雷车不行,民安其乡。”或痛陈战争对幸福生活的破坏,如《家人之随》:“登虚望贫,暮食无?。长子南戍,与我生分”;《师之坎》:“国乱不安,兵革为患。掠我妻子,家中饥寒。” 或谴责争霸对普通百姓的摧残,如《干之大过》:“桀跖并处,人民劳苦。拥兵荷粮,战于齐鲁”;《小畜之蹇》:“秋花冬萼,数被严霜。甲兵当庭,万物不生。雄犬夜鸣,民扰大惊。”从这些林辞中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焦延寿对战争的无比痛恨和无情谴责,可以清晰地聆听到作者反战的心声。   焦延寿之《易林》为什么会具有如此强烈的反战思想呢?笔者不揣谫陋,试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探析。   一、西汉中前期战争灾难的深切体悟   西汉初期至焦氏生活时代战祸不断的历史和现实,使其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有着透彻的认识和体悟。汉高祖时便有燕王荼、淮南王布、陈豕等的谋反;高祖亲率三十二万大军征讨匈奴,焦氏便已发出怨言:“兵征大宛,北出玉关。与胡寇战,平城道西,七日绝粮,身几不全。”(《屯之屯》)   文帝时与匈奴征战,景帝时又有吴、楚、齐、赵等王的谋反,武帝时战争连年、烽火不熄,东征朝鲜、高丽,西讨匈奴、大宛,动辄发兵数十万人,死亡兵民亦是成千上万。不惮杀身之祸的夏侯胜早就言道:“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用,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四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积至今未复。”(《汉书?夏侯胜传》)诚如钱穆所言:“汉武穷兵黩武,敝中国以事四夷,计其所得,若不偿于所失。”[5]   昭帝时也是征伐不断。始元五年(前82年)秋,“大鸿胪广明、军正王平击益州,斩首、捕虏三万馀人,获畜产五万馀头”(《汉书?昭帝纪》)。元凤三年(前78年)冬,“辽东乌桓反,以中郎将范明友为度辽将军,将北边七郡,郡二千骑击之”(《汉书?昭帝纪》)。宣帝时还与匈奴征战不休,本始二年(前72年),“匈奴数侵边……凡五将军,兵十五万骑,校尉常惠持节护乌孙兵,咸击匈奴”(《汉书?宣帝纪》)。林辞“沙漠塞北,绝无水泉。君子征凶,役夫力殚”(《噬嗑之比》),“鸣条之灾,北奔大胡。左衽为长,国号匈奴。主君旄头,立尊单于”(《屯之无妄》)不正是对这些战争历史的真实再现吗?而以“柔仁好儒”著称的元帝在位时,也没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