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楚辞渔父中渔父形象解读
楚辞渔父中渔父形象解读
内容摘要:艺术形象的呈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相反是一种动态生成的存在。《楚辞?渔父》中的“渔父”形象就是通过渔父与屈原的观点交锋中逐渐饱满、立体。论文试图从渔父与屈原的三次对话入手分析,以期从生成性的角度还原“渔父”的真实形象。
关键词:渔父 形象 生成性
《楚辞?渔父》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优美的散文。开头写屈原,结尾写渔父,都着墨不多而十分传神;中间采用对话体,多用比喻、反问,生动、形象而又富于哲理性。而且这篇文章中的渔父意象作为有一个文化原型或者说母题,贯穿了整部中国古代文学史。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以“渔父”为扁舟垂钓之“象”,借以表达作者超脱旷达之“意”者,可以说是层出不穷,而溯其本源,《楚辞?渔父》则是发源之始。[1]比如说,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韩愈的“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叩舷歌”;张志和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等等。这些作品,虽手法不同,情趣各异,却都是从《楚辞?渔父》中“渔父原型”上生发出来的。可以说对《楚辞?渔父》中渔父形象的解读对把握中国古典文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语文教师在教授这篇文言文时,并没有深入挖掘其中的深层次意蕴,存在着,要么对于渔父的形象有误读之嫌,要么忽略渔父的形象分析,而过于注重对屈原形象分析的现象。对渔父的误读表现在,认为渔父这一人物形象是黑白不分,随波逐流,只顾保全自己的性命,并且认为渔父这一形象是用来反衬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品格。[2]可以说,他在文章中全然是一个反面角色,笔者认为这样的解读有失偏颇,并没有从文本当中细细品读,而是随意给渔父贴上随波逐流、明哲保身的标签。过于注重屈原形象分析,则表现在将渔父放置在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认为他仅仅是一个发问者,由他来串联整篇文章,从而勾勒出屈原的形象。而如果教授这篇课文忽略了渔父的形象,那就失去文本原本的魅力,学生也就不能真正意义上读懂文章,更无法领悟古代先贤的人生哲理,进而不能更好地理解后世其他有关“渔父”形象的文学作品。如此一来,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产生不利影响。那么如何对渔父形象进行正确有效的解读呢?笔者认为,需要从渔父与屈原的三次对话入手,层层解读,最后圆融为一个鲜活的渔父形象。
一.等待愿者之人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上文是文章的第一段,也是渔父与屈原的第一次对话。文章的开篇就呈现出一幅悲怆的场景:茫茫原野,江水滔滔,在空旷无际的天地间,一位疲惫不堪的旅人在踽踽独行。“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这位昔日的贵族,虽深受流放之苦,但仍心系家国,可是在双重痛苦之下,早已是“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了。此时的屈原望着滚滚江水不知疲倦地向东奔流,心中的千言万语难以言表,多么期望有一位知音来排解心中忧愤。这时,渔父飘然出现,问屈原:“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从渔父的出现到问话,在文中一笔带过,但是这里就有疑问了,渔父与屈原的相遇是偶然的吗?渔父为什么在屈原“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情况下还能够认出屈原,并且准确说出屈原曾经的官职?我们回到渔父的问题,“子非三闾大夫与?”这是一个反问句,可以说明渔父曾经就认识屈原,而且很熟悉屈原在朝中的所作所为。“何故至于斯?”细细品味其语气,我们可以确定其中含有责怪屈原迂执过甚、自寻困窘的意味,而且这一问句并不是说渔父真的不知道屈原被放逐,而是借此来诱发屈原排解心中的苦楚。通过分析渔父的两个问题,我们可以推断出渔父其实早就料定屈原会来到江边,所以就像当年的姜太公等待周文王一样,早早等候在江边,只等屈原这位愿者到来,想要听听这位空有抱负却无处施展之人的心声。当他看到屈原时,凭借自己对屈原的了解,通过两个简单的问题,一针见血般地直击屈原内心,所以屈原才会道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声,即自己与众不同,独来独往,不苟合,不妥协,为接下来渔父规劝屈原埋下伏笔。通过分析渔父与屈原的第一次对话,渔父的初形象就?S然纸上,他是一个等待愿者到来的智者,他了解屈原,早已洞察一切,因不愿看到屈原就此颓然下去,故而早早等候在江边,想要规劝屈原,希望他能够旷达地对待一切。
二.人生诱导之人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J其糟而?f其?r?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上文是渔父与屈原的第二次对话,这一次的对话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双方思想的交锋。渔父听了屈原对自己被放逐原因的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