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十年城变系列特刊第Ⅰ辑 城市新脊梁.doc

广州十年城变系列特刊第Ⅰ辑 城市新脊梁.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广州十年城变系列特刊第Ⅰ辑 城市新脊梁

广州十年城变系列特刊第Ⅰ辑 城市新脊梁 摘要:城市中轴线,就像城市灵魂的画笔,勾勒出城市最容易识别的经脉气象。悠远厚重的历史因为有城市旧中轴线的承载而清晰可辨,欣欣向荣的现代化进程因为新中轴线的存在而有了继续开拓的动力与方向。 (南方都市报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南都网) 从空中俯瞰广州传统中轴线,建筑特色相当明显。南都记者方谦华摄(南方都市报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南都网) 从南向北眺望广州新中轴线,未来的城市中心就在眼前。南都记者方谦华摄 海珠区万亩果园一带,这里将为新中轴线南段添上生态特色。南都记者谭伟山摄城市中轴线,就像城市灵魂的画笔,勾勒出城市最容易识别的经脉气象。悠远厚重的历史因为有城市旧中轴线的承载而清晰可辨,欣欣向荣的现代化进程因为新中轴线的存在而有了继续开拓的动力与方向。 广州正是这样一个在新旧城市轴线中塑造城市理想的地方。十年来,伴随着城市东进的步伐,广州新中轴线以更为大气和舒展的姿态串联起一幅新世纪风格的山水画卷。而未来的十年可以想见,新中轴线将以更为生态、更具岭南特色的姿态向南延伸。 传统中轴线从北向南以鲜明的纪念建筑、行政建筑、传统骑楼为特色,而新中轴线承载的是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商圈繁荣和地标崛起。(南方都市报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南都网) 历史 历史轴线标刻城市年轮 在广州市22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上形成了南北向的新旧两条城市轴线。传统城市中轴线是旧城区的中心,北起越秀山镇海楼,经过中山纪念堂、市政府、人民公园、起义路,南至海珠广场,总长约3.3公里。 一座古老城市,繁衍生息两千多年而不离故土,这在世界城市建设史上都是不多见的。而广州的传统中轴线就像城市年轮一样标识着城市的生长历程。 围绕着这条中轴线还分布有古城墙、书院群、大佛寺和六榕塔等诸多历史文化古迹。可以说,这条轴线就是广州的时空隧道,漫步其中可以帮助你探寻这座城市尘封久远的记忆。 南粤先民在建城之初就已相中这片依山傍水的好地方,体现了古人负山带海、天人合一的栖居理想。在随后历代的城市建设中,城市中轴线将一脉山水连贯融汇,为城市增添了超脱山水之上的灵气。 传统中轴线的起点是越秀山的镇海楼,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建筑是当时广州城墙北扩的标志。当时的珠江宽约1000多米,是现在宽度的五到六倍,登楼览胜,如观沧海。后来的镇海楼历经沧桑,五毁五建,直至民国初年成为陈列广州文物史料的博物馆。 民国初期可以说是广州城市建设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一大批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先后落成,并表现出更为明显的城市轴线自觉。1918年改造原官府花园为中央公园(即现在的人民公园),1929年在越秀山上树立中山纪念碑,1931年中山纪念堂落成,再加上1933年建成的珠江第一座跨江桥梁---海珠桥,至此广州传统中轴线格局初定。 这种轴线自觉甚至影响到地标建筑的方位,比如中山纪念堂与越秀山上的纪念碑原本不在同一轴线上,但民国著名建筑师吕彦直建议将两个建筑连成一线,中山纪念堂为此自东向西平行移动了70多米。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潘忠诚曾指出,传统中轴线对广州城市形态具有决定性的驾驭意义,是历史文化名城整体格局的脊梁。他认为这条城市轴线既有自上而下的整体受控,又有着自下而上的自由放任。审读这条城市轴线,可以领悟出其中蕴含的广州城市性格,潘忠诚将其概括为折衷中西、融汇古今。 比如在传统中轴线北段,严谨的对称布局和气势恢宏的传统建筑呈现出类似北方都城的文化礼制格局;而在高第街等骑楼区域,又呈现出岭南气息浓厚的街坊形态;在珠江两岸,近代建筑明显的细化风格,投射出这座城市敢于开风气之先的新鲜风貌。 2003年,广州市决定对传统中轴线地区进行深化设计,将传统中轴线的功能布局分为四个区段:越秀公园至中山纪念堂段为名胜旅游区段,市政府至人民公园南广场段为行政办公区段,起义路(中山路至大新路段)为历史文化休闲区段,海珠广场为商贸旅游区段。 开发 保护中开发有得有失 传统中轴线也曾面临着新时代城市建设发展的局促和尴尬。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袁奇峰回望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的旧城开发指出,旧中轴线的问题是我们没有把这条线当作历史的遗迹,没有用保护的思维,而是用开发的思维去对待它,这多少是一种失误。 袁奇峰认为,传统中轴线特别是起义路周边建起了很多高楼,中轴线很多地方的城市景观已经被破坏了。但回忆起上世纪90年代末的开发过程,他仍为一件事感到庆幸。 当时人民公园南面,中山路的北侧,地铁公司打算建两座超高层建筑。袁奇峰回忆说,这在当时对政府来说是一笔可观的土地收入。曾任广州市城市规划局总建筑师的林兆璋到市长办公室进言:市长,那两栋楼不要建了吧,在政府门前树两把刀多不好。市长回答很爽快那好吧,不

文档评论(0)

feixi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