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之问社会学分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钱学森之问社会学分析

钱学森之问社会学分析   摘 要 钱学森之问作为近几年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直至现在仍热度不减。本文从社会学视角,围绕“钱学森之问―谁之问”、“钱学森之问―何以可能”、“破解钱学森之问―路在何方”三个方面对钱学森之问作了一个全方位的剖析,以期对这个所谓的“天问”有更深的认识。   关键词 钱学森之问 大学精神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Sociological Analysis on Questions of Qian   XU Chundong, YANG Ke, ZHOU Zhi   (School of Educatio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Abstract The question of Qian as a community hot topic in recent years, until now is still alive. From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focusing on Questions of Qian - who to ask, Questions of Qian - why might, crack Questions of Qian - Where is the way, made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from three aspects of Questions of Qian, in order to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is so-called Heaven.   Key words questions of Qian; university spirit; personnel training      2009年10月31日人民科学家“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逝世。人们在缅怀钱老一生对新中国的卓越功勋与抒发爱国情怀之时,也不禁想起他晚年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警示之言。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 “钱学森之问”不仅萦绕在钱老和温总理心头,也是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共同的困惑。关于社会学的发问方式,南京师范大学高水红在其《“谁的”和“何以可能”――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两种知识学设问》提出了 “谁的”何以可能两种,这两种设问方式也为我们研究教育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1 钱学森之问――谁之问   1.1 钱学森之问是国家之问   人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是21世纪最宝贵的资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屡次提及“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理念,而科教兴国的背后恰恰是人才强国。自上世纪90年代我国在实行“211工程”和“985工程”后,又提出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国际一流大学的目标,采取了诸多经济和政策方面的刺激措施来激励人才工作发展,如“长江学者”计划、国家创新型团队计划、“百千万人才计划”、国家最高科技奖等等,可见我们国家是重视人才的。每年国家公派留学生出国留学,并与他们签订合同确保他们学成回国建设祖国,看来我们国家是缺少人才的。   1.2 钱学森之问是历史之问   钱老晚年十分关注教育事业,曾多次提到类似的问题。他曾直言不讳“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和民国时期所培养的大师相比!”回想起20世纪前期,我们的大学是培养出了大师级人才的,像哲学大师金岳霖、贺麟、熊十力、冯友兰,国学大师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梁启超,及在西南联大求学的杨振宁、李政道、陈省身等,这一大批耳熟能详而又生逢乱世的大师或后来成为大师的人物,又如何不令人动容。而如今我们大学数量增加、经费增多,办学条件改善了很多,却缘何杰出人才的比例降低了很多?可见,某种程度上说,钱学森之问是国家之问。   1.3 钱学森之问是教育之问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高等教育扩招在为人们获得更多接受高层次教育机会的同时,也遭受到了质疑,教育质量下降成为公认的现象。钱学森之问看似不完全针对教育,但实则主要问的是教育。科研论文数量世界第一,被引用次数却百名开外,教育牵涉到家家户户的利益,而我们的教育是广泛遭人诟病的,而教育当局仍沉醉于少数专家的歌功颂德,似乎并未有过深刻的反思,以致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2 “钱学森之问” ――何以可能   巨星陨落,国人同悲,因为这是一个缺少大师的时代。关于钱学森之问的的症结,笔者认为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2.1 应试教育理念   我国是最早使用考试来选拔人才的国家,其中科举考试在我国延续了一千多年,其观念更是深入人心。在我们的教育理念中,学生太尊重权威,在课堂上发问的学生太少,更缺少对权威的质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